杭州日报讯 “菜篮子”“米袋子”“钱袋子”,都“装”着大民生。
在8月29日举行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市政府报告了今年上半年“米袋子”“菜篮子”保供和农民“钱袋子”增收工作情况。
“软”“硬”兼施 守牢“米袋子”
2022年,全市粮食计划种植139.23万亩,比上年增加2.15万亩,超省定任务1.43万亩。截至6月底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7.71万亩,任务完成率78.16%。
“今年农资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种粮成本增加。杭州市本级财政安排种粮直补资金3600万元,比去年增加36.7%。”杭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杭州还在原有稻麦规模种植补贴基础上,扩大补贴范围,首次对种植大豆、玉米、马铃薯等旱杂粮5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大户,给予每亩120元财政补贴。此外,作为杭州历史上投资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粮食仓储项目,仁和粮库将于明年交付并投入使用。
如何进一步守牢“米袋子”安全底线?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建议,要严格耕地保护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坚持综合施策形成粮食生产合力,实施“双强”行动引领粮食增产增收。
接下来,杭州将严格耕地保护抓“硬件”,高标准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完善市、县(市)、乡镇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规划中划足划实耕地保护红线。同时,提升科技水平抓“软件”,坚持机械强农,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让粮食生产在“软件”上得到不断“更新”。
线上线下融合 丰富“菜篮子”
“菜篮子”关系千家万户,也关联着经济社会的整体运行。截至6月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76.1万亩,同比增2.0%;生猪存栏95.87万头,同比增长46.42%,能繁母猪存栏9.91万头,同比增长41.59%;水产品总产量5.7859万吨,同比下降22.05%。
从长远看,为群众供给高品质的农副产品,要积极拓宽供应渠道,保证供应充足。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菜篮子”运输渠道通畅度有待提升。比如,遇到阶段性局部疫情等特殊情况,车辆、人员流动受控,有些通道出口,外地产品即使走绿色通道仍然需要排长队等候验码。
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米”,是“菜篮子”供销顺畅的重要保证。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在“菜篮子”生产集中区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和冷链物流基地,促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充分利用“网上农博”等电商平台,积极培育直供直销、社群团购等业态,推动“菜篮子”产品流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此外,杭州将强化数字赋能,探索从“产地准出”到“市场准入”“农批市场”到“农贸市场”全程数字管理。
乡村共富引领带 鼓起“钱袋子”
农民“钱袋子”增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为鼓起农民“钱袋子”,杭州采取了抓实产业、保障就业、促进创业等手段。2021年,杭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92元,增长10.3%,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5,连续11年缩小。
在“钱袋子”增收方面,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研中发现,但部分地区发展集体经济的办法不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特别是那些主要靠物业经济和乡村旅游的村,受疫情防控政策影响较大,建议兴产业、稳就业、促创业发力。
接下来,杭州将培育建设12条未来乡村共富引领带,聚焦强村富民,挖掘用活自然山水、农业田园、乡土文化、乡愁乡韵、资产资源和产业优势,促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因地制宜围绕茶叶、草莓、山核桃、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计划在全市打造20条全产业链,促进集体增收,带动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