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算法分室友,有人情味但非万能
发布时间:2022-08-26 14:35:50

“选室友不用‘拆盲盒’了。你是‘社牛’还是‘社恐’?你是否接受榴莲、螺蛳粉等异味食品?先来个调查问卷,填写性格习惯偏好,由系统为你推荐合适的室友!”近日,媒体报道,成都大学利用“大数据算法推荐”为新生匹配室友,新生可以填写在线问卷,由学校匹配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相近的室友。该校宿管中心负责人表示,系统生成的结果只是推荐、建议,同学们可以视自身情况而定。

上大学,说得最多的还是“大学生活”,学习还是以生活为前提的。只有生活安定,才能为学习创造一个好环境。然而,以往也有大学生“为宿舍生活而烦”。有网友的吐槽为证:有人吐槽室友总爱深夜敲键盘,吵得其他人睡不好,挂上了“半永久”黑眼圈;有人吐槽室友空调温度“非得27度”,“不允许其他人质疑”;有人吐槽室友讲话过于直白,让被冒犯的人“无语凝噎”。可见,大学宿舍生活就是一个小社会,并非都那么和谐,因生活习惯、性格差异导致违和,是常有的事。

成都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推行“大数据选室友”,可贵之处是将“自主权”还给了学生。大学,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黄金期。按照实际情况选大学,根据个人特长爱好选专业,因人而异“选合适的室友”,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让学生“有获得感”的体现。大学办学理念先进与否,“承认人的差异”当是重要一条。

而每个人的生活习性,有的易改变,有的却很难改变。比如,有的学生入睡本就困难,室友中的“呼噜王”确实让人困扰。以往学生因为“耐受度”不同产生矛盾,进而摩擦不断、影响生活学习的例子并不少见。此前,大学宿舍主要由校方统一分配,即便同宿舍学生“实在没法共处”也办法不多,反映出的其实是校方“宿管治理”理念欠缺、服务意识不够。根据大数据为新生选室友,也是针对“00后”个性鲜明、意图“将潜在矛盾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的务实之举。

“大数据选室友”,有人性化、人情味考量,但也并非万能。首先,大数据的数据领域设定要合理。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文明程度较高,生活细节多是小节,不能上纲上线,不能因此就否定一个人,更不可刻意放大小节导致“客观上的歧视、孤立”。其次,宿舍生活也是育人的组成部分,彼此包容,求同存异,也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提前演练和适应,毕竟在社会上是“你适应外界多于外界适应你”。再就是宿舍资源毕竟有限,刻意放大个性需求,很容易产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力避之、戒之。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程振伟   编辑:李佳萌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