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处暑,意指“出暑”,炎热离开的意思。中国古人诚不我欺!不迟不早,这一天,中央气象台预告,冷空气将南下,从24日起自北向南逐步缓解南方地区高温天气,四川盆地、江南26日起高温范围有所缩小、强度减弱,部分地区解除。
听惯了“茶叶被晒干”“葡萄被晒成葡萄干”,看到这条新闻,你有没有“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的感慨?浙江新闻客户端23日刊发一条新闻《听说浙江要降温了?会一直凉快下去吗?专家解答》,成为当天评论数最多的新闻之一。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甚至有人感叹“盼降温像盼过年”。
今夏,全球同此炎热,不止中国。高温总要过去的。但是明年呢?后年呢?就像“历史不会浓缩于一夜”,气候的逆转也不会浓缩于一个夏天。在这样的见证历史时刻,今夏的极端气象应能唤起人类更多的思索。
它应能帮助进一步唤起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人和自然同属一个系统,相辅相成。这个道理不难懂,但是,道理更多时候是抽象的。当高温、洪水这样的切肤之痛更多呈现时,道理才显得更真实、更深刻。人类不应放弃这样一个共同反思的契机。
它也应能帮助进一步唤起人类的共同行动。气候问题的应对,难就难在需要个体、社会、国家乃至国际间的合作。它是人类的“共业”。如果每个人不愿意付诸行动,国家间不能良好合作,那么对不起,“共业”只能由你我继续承受。在我们的身边,在单位运行中,在城市治理中,节电节水的空间还很大。国家的低碳发展、国际间的低碳合作,有待在法治加持下得到有效落实。
当此之时,人们应能更深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这些话的分量。愿这一夏的炎热,我们不会白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