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烧烤”模式下的“坚守”
发布时间:2022-08-22 08:55:26

这个夏天,“烧烤”天气下有许多坚守者,他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用辛勤的劳动撑起夏季的舒适安宁,用双手、用汗水为城市正常运转保驾护航,这样的劳动风景当然最耀眼、最亮丽。

一线工作者保障城市运行的背后,也有人人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及责任体系:“爱心驿家”彰显人文关怀,科技下乡提供技术保障,助企驻村精准对接一线……这些多元的、积极的、向上的、有效的、顺畅的关系和状态,让我们看到了当每个人、每个社会主体扛起责任担当时,焕发出的澎湃力量。

“爱心驿家”: 烈日之下的方寸凉荫

下午2点,在上城区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张取富登上七八米高的吊车,戴着深黑色的帽子和灰色面罩,穿着橙色的工作服与烈日相映生辉。在户外体感温度超过40摄氏度的三伏天,他的头顶没有任何遮挡物,阳光强烈,张取富的眼睛眯成一条缝,测距、钻孔、固定……此刻他正在为小区沿街商铺安装遮阳棚。

“干我们这行的都已经习惯了,每天从早上7点干到下午5点,身上的衣服都是湿透了又晒干,干了又湿。”张取富一边说,一边用手抹去聚集在眉头的汗珠。常年户外工作下,张取富的皮肤已经晒成了“酱油色”,与此鲜明对比的是他作业时戴着的白手套,“这天气太阳一晒,这些金属材料都烫手,戴上手套不仅能防烫伤,还能防止被尖锐的金属划伤。”张取富说。

见过盛夏的底色,方知这一片荫凉的坚持。张取富和他的同事两人一组负责东平巷社区的老旧小区改造部分工作,主要是为居民们统一安装遮阳棚、晾衣架、防盗窗等。“这么热的天,行人、居民走在路上肯定都希望有个荫凉地可以躲一躲,我们当然要以最快速度、保质保量地完成。”张取富马不停蹄地忙碌着。

就在距张取富作业点5米不到的街边,有一家上城区湖滨街道总工会“爱心驿家”,里面冷气十足,物资充沛,几乎成了张取富的固定歇脚点。

“我住在丁桥那边,每天来回有30多公里,电瓶车来回也得2个小时,太不方便了。所以,午休的时间我都会来这儿坐一坐,喝点水,躺下眯一会儿,这里的志愿者也待我很亲切,可以说是‘第二个家’了。”张取富说。“爱心驿家”虽为方寸之地,但方寸里自有乾坤,不仅免费提供基础的饮水、充电、休憩等服务,还配备了无线网络、应急药箱、防疫消毒包等设施设备。

百见不如一干,“爱心驿家”的贴心氛围,离不开志愿者们的担当。68岁的金英华是最早加入“爱心驿家”的志愿者之一,自幼生活在湖滨让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人都十分有感情,“我们的城市街道之所以如此美丽,都靠这些辛勤的劳动者,我就想身体力行为他们做点事,也为下一代做个榜样。”金英华说,退休不退“责”,照顾好每一位来到这儿的劳动者是他们志愿者的使命。

“有的人爱喝冰水,有的人爱沏茶,有的人爱喝凉白开,我们都会提前准备一些。”金英华告诉记者,除了每家“爱心驿家”标配的服务外,志愿者们还会自掏腰包,买一些糖果、小零食供劳动者们补充能量,逢年过节或空闲的时候也会组织包饺子、公益理发等活动,让“爱心驿家”真正成为温馨的港湾。

虽然高温天气只有一段时间,但对劳动者的关怀却是长久的。目前,杭州全市已建成302个“爱心驿家”,一年四季为杭城的劳动者们“供应温暖”,用实际行动向那些劳动者致敬。

农技专家:低头看见金黄

今年夏天,黄惠芳比往年更加忙碌。因为高温干旱,她时常要和团队一起跑到田间地头,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黄惠芳是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粮油作物科科长、杭州市水稻农技首席专家。自2000年从浙江大学农学系毕业后,她便一直从事着杭州市粮油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筛选、示范推广工作。

“这个水稻已经到了幼穗分化3期,目前长势还不错。”在余杭区径山镇前溪村,连片稻田在阳光下显着盛夏的青翠。这是今年6月中旬插种的“浙粳优4号”优质高产杂交稻新品种,如果今年表现好,明年会在全市面上推广种植。

黄惠芳蹲下身子,采一株水稻,将其叶鞘一层层拨开,幼穗顶上便露出火把状的绒毛。“这是决定穗型大小的重要时期,肥水管控尤其重要。”黄惠芳对身边年轻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说道。

当天和黄惠芳一起“下乡”的,还有科室里的其他几个姑娘。她们科室5人也被同事们称为粮油作物科的“5朵金花”。高温下,她们成了田野里一道特别的风景。

“经常跑在太阳下是肯定辛苦的,但当水稻收割时,看到农民因丰产而高兴时,我们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2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黄惠芳成了很多种粮大户随时想到的专家顾问。

“他们常常会打电话过来,让我推荐个好的品种,或者像这种高温干旱天,就问我一些田间管理技术问题。”为了更好地给农户答疑,黄惠芳也在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获取农作物品种和技术方面的新信息。

据悉,随着土地非粮化、非农化整治工作的推进,杭州水稻种植面积正逐年增加,今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70余万亩,其中晚稻60余万亩,主要以甬优系列、嘉丰优系、中浙优系列等优质高产杂交稻品种为主。

“希望通过优质高产新品种以及配套新技术的协同推广应用,鼓励种粮大户延伸产业链,走‘产+销’一体化之路,进一步提高种粮效益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障我市粮食生产安全。”黄惠芳说。

“只要农民有需要,我们就跑下来。”这是黄惠芳的口头禅,也是无数农技人员、农业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为及时了解旱情,指导农业生产主体做好抗旱措施,这段时间,全市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粮食、蔬菜、茶叶等高温抗旱和病虫害防治等指导服务。据统计,目前,全市已组织农技人员约1200人次,为800多家服务主体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他们与农民们一起,将汗水洒在田间,共同期待丰收时的一片金黄。

年轻干部:助企驻村,扛起新责任

“如果有需要,我们大家可以考虑坐下来,‘丁是丁,卯是卯’一件一件分辨清楚。”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一本《服务手册》中间还夹着大叠的文件、资料——这份随身“行头”,杭州城市建设档案馆馆长杨赟总是捧在手里,方便随时拿出来做记录。

这个夏天,杨赟身上又多挑起一副“担子”——她成了“千名干部助千企”活动中的一员,还是“一对一”精准对接企业的助企服务员。这也使得她的工作日程总是排得特别紧:走访企业、记录问题、沟通协调、报告反馈……

“现在我们公司就面临一个难题,6000万元工程款拖欠,已经严重影响我们公司的生产和经营了。”杨赟结对的是杭州龙银建材有限公司,这是一家较大的混凝土生产企业。

面对工程款拨付不及时这种“硬骨头”问题,“大家都知道这很难,但是怎么办?问题扎扎实实摆在这里。”她只能围着企业转,追着困难跑。建设方、施工方、主管单位等涉及的主体又多,情况又复杂,中文专业出身的她,硬是“啃完”了各种专业词汇,了解行业现状,梳理法律条文行业规范,然后会同建筑市场管理同志上门服务,研究合同条款,多次协调对接相关建设单位,加快工程款拨付进度。“我运气好,结对企业就是我所在的建筑行业,至少我学习起来不会太费劲。”杨赟说,“企业面对的问题比我想象得要更复杂多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倾听诉求,实实在在地解决。”

在工作中她发现,很多问题的症结在于信息不对称:“大家都在猜,你可能会这么想,他可能会那么想,不如打个电话沟通一下。”于是她承担最多的角色是“老娘舅”,牵头协调各方面关系,传递信息。

助企纾困,很多时候也不是一个助企服务员能解决的,需要多方面助力。例如该公司碰到商品混凝土搅拌车城区高峰通行证办理困难,杨赟将问题提交“三服务”平台,很快问题就有了反馈,并得到解决。

“企业对我们的走访十分欢迎和重视,我能感受到民营企业希望得到更多扶持、关怀的迫切心情。”杨赟感慨,“作为‘服务员’,面对复杂的问题,要依靠沟通、联系、跟踪、反馈等工作,一步一步落实到位。而年轻干部更应该挑担子,检验自我能力。”

年轻干部“挑担子”的还有王丰,一位“95后”小伙子,原本是市建委建筑工程监管处的工作人员。他被下派到建德市大洋镇大洋村已经10个月了。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小伙子早已经适应。

这天下午,村里来了农业科技专家,指导农民们如何把庄稼种成一幅画。而王丰正帮忙放飞无人机,拍摄农田的照片,协助专家“画画”。骄阳似火,问他会不会太热,他说:“我是男生,辛苦点没事儿。何况有比我更辛苦的人。”

事实上驻村的10个月来,他深度参与村社管理的各种事务,大到村人大代表的选举、疫情摸排防控,小到开会维持秩序、调解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刚开始与城里生活相比有落差,尤其是这里的方言听不懂。后来发现村民们都挺朴实的,食堂的饭菜也很可口,现在我就是村里人。他们有什么事情都会来找我。”小伙子很开心成为大洋村的“自己人”。

基层生活的酸甜苦辣只有亲尝过才知道:“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这段经历让我知道,任何政策要落到实处,就必须贴合基层实际情况,也为我未来的工作更务实一些打下基础。”王丰说。

如杨赟、王丰这样的年轻干部,在杭州还有很多。仅市建委在“千名干部助千企”活动中就第一时间动员选派4名“80后”处级干部担任助企服务员,结对服务4家重点企业。只要政府和企业、村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解决,不断打开新思路,以政策的“实”和“效”实现发展的“稳”和“进”,就能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坚强保障。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晖 葛玲燕 见习记者 刘悦 通讯员 杭建宣 绘图 严艺峰 韩京雷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