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极端高温天气之下,凸显做好劳动者高温保护之重。《工人日报》日前就以《酷暑下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引关注:“因工中暑”认定工伤难在哪》为题刊发报道,劳动者因劳动关系不清晰、未签订劳动合同、未缴纳工伤保险等原因,想通过工伤认定方式维权难度较大。
依照《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凡职业性中暑即可认定工伤。然而,从报道情况看,当下仍然存在高温保护不到位、出事后维权难等情况:有不少劳动者自身都不知道“中暑”也可申报工伤,对热射病更知之甚少;还有用工不签劳动合同者,此外,工伤认定需进行职业病诊断,但一些用人单位不配合提供相关证据材料,事后举证难。
凡此种种,都说明在推动高温保护上还存在盲区和死角。事实上,充分重视做好高温保护,法规政策导向已经十分明晰——2012年颁布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了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做好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的职责和要求。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多部门历年印发《关于做好高温天气下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的通知》等,重点重申不外乎两项:其一,加强劳动安全保护,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休息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其二,应足额发放到位的高温费,一分不能少。对照文前所述,在推动落实上,还必须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强化执法监管等来加以重点防范。必要时,司法部门要以公益诉讼、法律援助等展开司法救济,对受害者施以援手,不能让其索赔无门、追责无门。
高温之下,当前一个重点还要加强对新业态人员、一线防疫人员等的高温保护。以外卖小哥为例,从基层实际运转情况看,越到中午,越成跑单“黄金”时段。越是极端高温,越是下单量激增,“玩命儿跑”成了一些外卖员的生存现实。应对极端高温天气,美团不久前启动“高温保护”应急机制,从做法看,重点也有两项:其一,根据气象预警来调整配送范围,合理优化取送路线,并设置相应“高温关怀金”,逐单发放专项跑单补贴。其二,在沿途党群服务中心、居委会、美食城等场所设“防暑驿站”,在配送站点设“同舟守护1㎡”健康服务专区,提供防暑降温补给、食品和药品等。加大对无固定工作场所、新业态从业人员高温保护。比如,分析大数据,增加补贴,降低跑单次数,限定日最高跑单数量,降低工作难度,控制户外作业时间等。
高温终有期,对劳动者关怀和保护应持久。劳动者一旦因中暑引发“热射病”,即便受到及时救治,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可能是终身。加强高温保护,要做到预防在前,尤其对涉高温户外作业单位,必须把预案做在前,把责任落实在前,消除盲点补足短板。此外,牢牢夯实用工单位主体责任,不能等到出事后追责无门,绝不让高温保护成为“纸面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