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在全省域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未来乡村和未来社区建设,构建居民幸福共同体。作为省会城市,杭州肩负着“两个先行”集中展示之窗的历史使命,有条件有基础在“两个先行”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
刚刚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在杭州的生动实践,率先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富裕和现代化路径。全会指出,要着力打造推进“两个先行”在杭实践的十大标志性成果。其中就包括以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为牵引,全域深化未来社区建设,加快建设居民幸福共同体。
社区作为居民生活基本单位,承载了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市高度重视城乡现代社区建设和发展,近年来围绕“一统三化九场景”,以老旧小区改造、未来社区建设等为抓手,全面推进“百社示范、千社提升”工程,把未来社区建设作为示范区创建的引领性工程、战略性工程。未来社区创建领跑全省,呈现出数量多、类型全、规格高的特征。数字化正成为杭州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优势特色。
社区是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社区研究的整体性视角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启示在于:要把社区看作一个内部构成要素互相联系的整体,不仅要关注社区内部的制度、组织和结构,同时要关注社区内部的主体、行动和过程,还要关注社区居民的认知、情感和意义。同时,社区作为局部处于更大的整体之中,离开宏观制度环境建设社区是一种空想。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我市社区建设中暴露出的居委工作行政化、组织体系不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有限、居民归属感不强,管理过度服务不足等问题,我们提出更好推进我市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政策主张。
理顺体制机制,优化现代社区建设的制度环境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现代社区建设面临的最大制度环境。各职能部门和各层级政府都有资源下沉到社区,都希望在社区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手和脚,同时伴随着监督和考核,导致社区居委会很难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推动居民自治,满足居民各种需求。明确政社合作的边界。政府需要在政策和资源上向社区倾斜,但是要避免“大包大揽”,对社区服务的具体事项要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为居委减负提供结构性前提。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审批制度,由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明确进入社区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考核评比、盖章证明等相关事项。整合条线资源打包使用,根据“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实现下沉资源与社区需求更好对接,发挥最大效用。
搭建组织架构,完善现代社区建设的组织体系
社区善治应该是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我市社区基本实现了党组织和居委会的全覆盖,但是物业企业和业委会覆盖率相对较低。据房管部门统计,全市住宅小区约有4700个,物管小区有3500个,只有1500个小区成立业委会。另外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仍然面临不是独立法人,场地匮乏,经费掣肘的困境。当务之急还是要政府业务科室指导下成立业委会、物业公司,从而健全社区治理的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和常规会商机制建设。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党建联建共建、人员交叉任职等形式加强协作。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协同治理。设立社区自治微基金,加大公益创投,为草根型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引入专业社工等手段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现代社区建设的服务水平
老旧小区在城区范围内分布广泛,停车泊位、线路管网、加装电梯、养老托幼、安防消防是这类社区建设的突出困境。从2018年开始,我市陆续开始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明确要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完成老旧小区改造。这类“老破小”社区最急需的就是完善基础设施。按照未来社区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以未来社区15分钟生活圈作为配置基础设施的基本单元,合理规划建设学校、医院、文化市场、商业网点、交通、通讯等社区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建立现代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将各职能部门延伸到社区的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平安、救助等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实行一体化办公,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聚焦“一老一小”配套服务需求。通过整合社区用房、产权置换、征收改建、“插花式”改造等方式,建设一定规模的“一老一小”配套服务设施。
培育社区产业,厚植现代社区建设的经济基础
疫情防控中所涌现出来的社区团购、社区便民微小企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表明,社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生产性/经营性功能,关键时候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营建社区经营性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发展社区生产性或消费性服务业, 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便民超市、托幼养老、餐饮娱乐、家政家教等便民利民服务。通过招投标,吸引中小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管理和服务中来。出台更多优惠措施,拓展我市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服务场地,丰富服务内容。在旧区改造中预留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街道与家庭手工业场所,增加社区就业。采用“混合住宅区”布局方式,不但有新建或维修好的房子,同时还有社区商店、服务站,提供物美价廉的日用品和便捷服务。
组织公共活动,培育现代社区建设的居民认同
城市社区流动性很强,住在对面不相识是人际关系的常态。社区还没有充分发挥对个体的支持作用。营造现代邻里关系,提升居民归属感尤为重要。构建居民的公共交往空间。要让社区文化家园、农村文化礼堂、社区娱乐室、社区健身馆、社区阅览室等成为现代社区建设的标配,培育居民的社区参与和公共精神。举办民俗性活动培育居民的集体意识。通过举办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唤醒小区居民的“集体记忆”,强化居民“社区事务共同谋划、社区事业共同推进、社区愿景共同实现”的主体意识,从而塑造现代社区共同体,促进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
鼓励社会参与,构建现代社区建设的群众基础
离开了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市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涌现出了一些典型案例,比如大关街道三方办,鼓励小区居民参与旧区改造。创新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机制。完善社区民主程序,充分发挥居民议事会的作用,由居民代表或全体居民按照法定程序对社区重大事务进行共同表决,实现社区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引导居民在社区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发挥慈善公益力量和志愿服务队伍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组建社会救助、群众互助、纠纷调解等志愿性服务组织, 帮助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
借力数字技术,构建现代社区治理“数字全景”
杭州数字化改革领全国之先,为社区数字治理提供了重要机遇。建立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包括社区人口构成、社区参与主体、社区活动类型、社区历史传统、社区公共性建设等方面,为特色数字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建设社区综合数据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高效整合人、地、物、事、组织等社区信息,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居民生产生活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推动建立和建设智能化、便捷化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模式。开发移动终端App或小程序,开设社区互动、生活服务、物业服务等多模块,打造完整、便捷的智慧社区生活圈,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克服唯技术主义倾向,避免本末倒置。坚持数字科技与人文关怀并重,注意提升数字治理的温度。对老年群体还要注意坚持传统的服务方式和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有效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
(陆文荣,华东政法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曹振宇,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