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诸多与绿色环保相关的新闻扑面而来,有喜有忧:
第23届中国专利奖评选结果日前出炉,一把浙江产的艺术椅子荣获“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椅子是用咖啡残渣做的。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前出现了一只笑鸥,这是该物种在中国大陆首次被记录到;此前,我国仅在台湾地区有过零星记录……
绿水青山,环境保护,永远重要。相比于一把椅子荣获“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我更感兴趣的是,这把椅子的材质是用咖啡残渣做的。国际咖啡组织曾公布过一个惊人的数据:每天全球售出逾20亿杯咖啡,日均产生4万多吨咖啡残渣。若将咖啡渣当做传统垃圾填埋处理,将产生“温室气体”之一的甲烷,造成土壤、水源与空气的污染。咖啡渣其实是能够变废为宝的——把散渣聚合在一起,就是如同木材的上好材料,可以加工成桌子椅子等,从而真正做到“你喝的每一杯,都不会浪费”。
要保护环境,除了要保护好植物,显而易见的是要好好保护动物。那么,人类是怎样失去挽救白鲟的最后机会的?1989年,白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996年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级”,2009年被确定为“极危(可能灭绝)”。白鲟已存活约1.5亿年,人类最后一次目击,是在2003年的长江宜宾南溪江段,之后再也无法一睹其芳容了。
专家认为,白鲟最早可能在2005年就已灭绝。从2006年开始,为白鲟准备的救护船就在长江上飘荡,一个完整的应急体系也时刻保持运转,但为时已晚,最后的时机已失去。在最新的长江全流域科考中,140种历史上存在的特有鱼类未曾现身,而那些剩余的“旗舰物种”如江豚、中华鲟等,都已岌岌可危。
人类的保护速度,赶不上濒危动物的灭绝速度,这是动物的不幸,更是人类的不幸。比“在保护中发展”更紧要的,仍然是“在发展中保护”。这些年来,长江下游部分岸线被称为“不开发区”,因为当地决定“永久不开发”,而是专门用于建设生态湿地和公园——这就对了!
不久前,在绍兴嵊州虎居动物园里,有几只长着国字脸、梳着大背头的猴子,滑稽可爱,让人捧腹,从而上了热搜,成了“网红”。这是“黑帽悬猴”,也属于濒危野生动物,原分布在南美洲一带。2018年,虎居动物园引进了6只。我们不能想象,如果黑帽悬猴也灭绝,那是何等的怆然!
有的外来动物是我们欢迎的,有的绝不欢迎。广东中山港日前截获篦齿拉丁蠊,为全国口岸首次截获的蜚蠊物种。蜚蠊俗称蟑螂,是重要的病媒生物,此次截获的8只活体蜚蠊中,检出70余种病原微生物。这样的外来物种,不容入侵,不许“到场”。
山川河流,动物植物,都需要有“自己的存在”。人类不能让大自然失去“自己的存在”。人类应该是环境保护的在场者,而不是环境破坏的在场者。唯有如此,人类的发展才能可持续、可持久——这是“持久哲学”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