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党中央提出“基层减负年”的第四个年头,“文山会海”等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然而新华社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出现“会海”回潮苗头,部分地方开会只要议题与基层稍有关系,一定要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不准迟到,不准代会,不准请假”。有乡镇负责人坦言:“一天到晚各种会议,我们真的被‘难’住了,许多工作眼睁睁没法顾得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人痛恨“文山会海”,人人批评“文山会海”,人人旗帜鲜明反对“文山会海”,那么“文山会海”何以依然像“打不死的小强”呢?无他,“文山会海”四个字,看似“具体”其实挺“抽象”,而真到了具体的这个会、那个会,人们就很难“反对”得起来。就以上述报道中那些乡镇干部为例,人人都有一肚子苦水,但就没有一个人敢具体指明是哪一个会、哪一个上级部门。
个别领导干部何以热衷于“开会”?新华社的报道总结出四条原因,其一,开会是最省力也最简单的“实干”方式,个别领导干部笃信“说了就算干了,干了就算成了”,把开会当作推动工作的“催化剂”,工作临头靠开会动员、工作遇阻靠开会推进、工作结束更要靠开会表功;其二,开会是“甩锅”避责的好工具,在他们看来,上级精神传达不到位就可能留下追责问责的把柄,开过会就有了落实的证据;其三,开会是树立“威信”的好场合,甚至有领导放话:“副手来参会,就是不把我放在眼里……”;其四,部分地方工作机制未能理顺、灵活务实的任务导向尚未形成,部门职能交叉重叠仍属常见,只有靠重复性开会来打通堵点。
上述四条原因,除了第四条是囿于客观实际之外,另外三条动的都是“歪心思”。祛除这些“歪心思”,既要靠大兴实干担当之风,更要靠制度的倒逼和约束。有必要对各级各部门会议的数量、频次、形式及参加人员定下死杠杠,同时建立专门针对会议的审核、评价机制,对基层干部意见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会议要进行“回头看”;要进一步改革干部考核、任用机制,让“一级讲给一级听”转换为“一级干给一级看”,要广开言路,多听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让群众评判”成为形式主义的最大克星;要持续推动数字化改革,有效消除“层层传达、层层开会、层层表态”,让基层干部免于奔波之苦,多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干事创业、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文山会海”是一个历经数十年整治而依然存在的顽疾,需要系统治理更需要久久为功。整治“文山会海”也如对付弹簧一样,稍一松懈它就会反弹,所以对任何回潮的苗头都必须露头就打,不给其再次堆积成山、泛滥如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