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人间从此重稻鱼
发布时间:2022-07-20 11:02:02

“毕竟青田夏日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里是浙南山区,这里是江南青田。2022年7月17日至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丽水青田召开,“稻鱼共生”发源地迎来全球盛会(据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7月19日报道)。

大会由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主题为“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时光拉回到2005年之夏,“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中国和亚洲首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而且是全球首个正式授牌的遗产地。青田的“稻田养鱼”,最早可追溯到唐朝,迄今已历经了1300多年时光。千百年来,先民们在种植水稻的田中养殖鲤鱼——俗称“田鱼”,创造了“稻鱼共生”技术,并衍生出了“青田鱼灯”等系列稻鱼文化习俗,传承至今。

放眼世界,我国是公认“稻田养鱼”最早的国家。青田方山乡是“稻鱼共生”的核心区域。十多年前,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英国广播公司(BBC)首次联合摄制了6集大型纪录片《美丽中国》,其中第一集《锦绣华南》就呈现了方山乡龙现村的稻田养鱼:稻穗已低下沉甸甸的头,而红鲤鱼的鳞片上,闪耀着阳光般的金红色……旁白的声音穿越了时空:“鲤鱼和稻子在水田中和谐相处,一种罕见的养殖方式;这是田园牧歌般的生态学,也是充满诗意的智慧。”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就建在方山乡,展示了稻米之乡祖辈相传的农耕智慧,呈现了世界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早在1986年10月9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曾刊载报道《稻超半吨,鱼过一百》,说的就是“稻鱼共生互养”,那种欢欣鼓舞,跃然纸上。

截至目前,我国已拥有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后来入选的,还有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它们同样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这些年来,浙江把保护和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作为重要抓手,挖掘文化基因、守护历史文脉,做强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改善村居环境、建设美丽浙江,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工业遗产”往往是只有物态的保留,而“农业遗产”不仅有保留的物态,更有持续的生机,它不是被“活化”,而是本身就是活的。如今,“青田鱼灯”也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认为,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里,包含了三个层次的价值判断:一是传统农业不是落后的农业;二是历史证明传统农业是可持续的;三是今天需要回到传统农业里去寻找智慧。

天开图画,这是另一幅延续千年的“富春山居图”:“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此为插秧种稻,然后是放养鱼苗。和“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相似,以稻田为家的田鱼,是“鱼戏稻禾东,鱼戏稻禾西,鱼戏稻禾南,鱼戏稻禾北”。

在这里,鱼、田、稻,默契地形成“生物链”:水稻为鱼类提供氧气和有机物,并且遮荫;鱼类则为稻禾增肥、除草、吞害虫,相互保持生态平衡,自然增进生物多样性。

在这里,见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真正的“早稻田大学”和“晚稻田大学”。

在这里,不是“只此青绿”,而是“只此红绿”——鱼红稻绿,生机盎然,美丽江南,美好田园。 

如今,“青田稻鱼米”“青田田鱼”都已成为国家农产品地标保护产品。稻米非常香糯,田鱼极其鲜美。尤其是田鱼的鱼鳞柔软可食,是为一绝。同时田鱼还可以制作成“田鱼干”,独特的制作技艺,能够锁住田鱼的鲜香。青田民间有一道传统美食,就是“田鱼干炒粉干”,往往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田鱼之乡”亦是著名的华侨之乡,青田有33万华侨遍布全球128个国家和地区;不仅“田鱼干”,如今活蹦乱跳的鲜田鱼,也能漂洋过海,来到令华侨们垂涎欲滴的餐桌上,变成“此物最相思”。

瓯江静静流淌,梯田层层稻浪。一方稻田,一尾田鱼,一头写着致富经,一头连着共富路——“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的目标已经实现。

农村农业之美,是人类的最本源之美。在这里,能让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这里,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农耕文明“顺天时、讲地利、重人和”,虽然古老,但是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重走千年农遗路,共建美丽好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然后有青田。

人间从此重稻鱼,天下从此重江南。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