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
发布时间:2022-06-28 10:23:5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省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进程中,大力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以科技创新厚植发展动能。2021年,新一轮国家全面创新改革首次将浙江省纳入试验区名单。我省揭榜多项改革任务,按年度扎实有序推进,已在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服务以及平台经济协同化数字化常态化监管改革等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日前,国家2022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举措建议征集工作正在开展,按照我省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要求,对比先行省市的先进经验,结合前期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在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机制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加快谋划两大产业部署布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未来产业是基于重大前沿技术突破,支撑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前后向带动和产业赋能能力强,代表科技和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加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原始创新能力是增强产业发展自主可控能力的关键环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

2020年3月底4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期间强调,“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浙江“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超前布局发展第三代半导体、类脑芯片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当前,浙江以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为关键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试点起步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集中突破两大产业难点痛点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优化创新体系、催生新发展动能的重要抓手。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5家,国家级重大科学装置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家,“双一流”建设高校3所,在培育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作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生力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的新载体,我省累计培育建设新型研发机构206家(其中省级68家)。

从产业生命周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要素投入大、风险也大,而其战略性又决定了应尽可能加快产业步入成长期、成熟期的节奏,打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渠道。当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的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与生产制造企业之间协同的紧密度尚需加强,衔接科技新产品从研发到进入市场的高水平中试基地还有待提质增量,诸如此类发展中的问题,亟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有效解决。

持续深化两大产业协同创新

加快培育建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不仅为破解科研与市场对接“两张皮”提供了一种新模式,也能为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孕育培养“科研产业”奠定坚实基础。按照《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到2025年,全省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500家(其中省级150家)。我省要充分发挥本土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创新载体优势,吸引更多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汇聚科技创新资源,谋划建设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技术源头创新上抢占先机。

加速健全梯度培育新型实验室体系。围绕“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有机对接国家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等项目,加快形成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新型实验室体系。例如,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试验田,推进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建设国家实验室,部署建设良渚、湖畔等省实验室,提升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杭州云城等“四城”协同发展水平,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全面深化创新主体与产业平台之间的协同机制。近年来,我省已培育国家高新区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个、高能级战略平台7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20个,这些产业平台将为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落地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建立创新主体与产业平台之间的协同机制,构建从研发到中试、量产的渠道,推动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落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疏通应用技术研究到产业化的快车道。

【作者单位: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吴前锋 朱冰凌 杨凌娇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