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之下,全国文化、旅游、酒店行业集体承压,一季度业绩惨淡:国内旅游总人次8.30亿,同期减少1.94亿,下降19.0%。中青旅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13.82亿元,净利润亏损1.12亿元。在电影业中,多个“票仓”城市影院关停,全国影院营业率不到一半。
最近,有关部门列出“特困行业”,其中就包含了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等。
那么,文旅企业如何“逆势求生”?“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全国多地推出纾困政策。日前浙江汇编了文旅行业助企纾困政策,涵盖普惠性政策、专项政策、各地政策等,多方面促进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全省文旅系统开展了“助企纾困服务季”,贯穿于整个二季度。
助企纾困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务必是完备的、有用的,能够切实减负助力。现实就是:最后一把干柴可能会压死骆驼,最后一把青草则可能会拯救骆驼。
文旅企业自身的信心,是关键的因子;“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要提振行业信心,首先要提振和重塑企业家的信心。信心要“聚沙成塔”,而不是“沙上建塔”。信心表面上看起来是“非制度性”因素,实际上则是最重要的“制度性”因素。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和制度环境,如果缺乏优质的政策和政策环境,企业和企业家的信心就成了镜花水月。
企业家的信心,能够把“虚”的点成“实”的;而信心的丧失,则像病毒一样,扩散得极快。过去我国按惯例每季度都会发布“企业家信心指数”,如今已很长时间未发布了。企业家信心指数,本质上就是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以100为临界值,从100到200,是景气的递增;从100到0,是景气的递减。递减的降势,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资金指数、投入指数、劳动力指数、市场指数都下跌。文旅领域的企业家们,如何从根本上重建信心,尤其是文化的市场自信,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艰难课题。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发展是最好的纾困。扩大文旅消费、推动转型发展,要坚定不移地走市场经济之路。文旅企业最基础的需求,就是增加业务量,这条大路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最大程度的自由度与灵活性,要赋予经营环境以活力,要赋予经济社会以弹性。
疫情之下,“等靠要”是不行的;转型与升级,文旅企业同样有契机。搭上“数字快车”,加速向数字化、智慧化发展,线上与线下两结合,是文旅产业脱困向好的必由之路。线上的数字化再现,演艺、旅游、娱乐等传统文旅产品其实自有优势。线下做得好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个范例,被评为2021年度浙江省旅游协会特别推荐文旅企业纾困典范。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充分挖掘蕴含的“梵、隐、闲、俗、野”五大主题元素,在2021年推出探梅节、花朝节、火柿节、听芦节、干塘节五大节庆活动,将宋韵文化等主题融入其中,还推出了沉浸式“今夕共西溪”文旅演艺项目,为游客呈现了一场浸润江南美学的大戏。
冰冻三尺寒,唯有信心与活力促其解冻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