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钱江晚报》报道了一名中专毕业生成功逆袭走上大学讲台的故事。吾晓辉出生在衢州一个偏远山村,从小动手能力就超过同龄孩子。2006年中考,满分150分的英语科目吾晓辉考了48分,偏科严重。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最终他选择了就读衢州中专机电专业。但中专生的身份没有影响他的逐梦人生。2021年9月,吾晓辉成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聘教师。目前,31岁的吾晓辉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手握24项专利。
在差异化、分层化的学历金字塔中,中专生层次相对较低。但这位中专生的逆袭,带给我们多重启示。
其一,教育影响社会流动,并不意味着学历越高成就越大。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流动应该是千姿百态的;在应试教育模式中,偏科严重的吾晓辉看似没有体面、光鲜的学历光环,却并不意味着他就不能“争上游”。
其二,打破“唯学历”“唯名校”论,需要重塑与更新人才观念。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人才就是那些名校出身、拥有耀眼学历背景的人。在产业变革如火如荼的当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不仅应得到更多的物质激励与回报,也需要更多的尊重与社会认同。高校打破“唯学历”“唯名校”论,不拘一格使用大专生、中专生,同样会激发人才活力和教育活力。
其三,职业教育同样有“春天”。毋庸讳言,一些人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可是,伴随着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有一技之长的职校生顺利就业、拿到高薪的例子越来越多。通过职业教育走技能成才之路,为青少年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激发个人兴趣,发挥自身特长,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不断提升本领水平,职校生同样可以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