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办、国办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乡村建设行动的路线图。乡村建设是一篇大文章,尤其在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让乡亲们过好光景”仍需每一位党员干部绵绵用力。
观之今日,昔日“桃花源记”里的盛况,已然进入乡村寻常百姓家。然而,在赞叹美丽乡村日新月异的同时,对标“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要求,当前乡村工作痛点尚存、堵点不少、薄弱点不容忽视。不少党员干部面对乡村“素锦”,却不知如何往上“添花”。关系不顺、效率不高、布局不优等众多掣肘环绕,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绊脚石”,亟待谋求破题“出圈”之举。
有的乡村由于客观因素“先天不足”,缺少立竿见影的发展模式,在完成了整体村容村貌“改头换面”后,不知何去何从。别的地方“爆红”,就跟着“眼红”。为了短期内集体经济增长,有的乡村依葫芦画瓢复制“山寨品”吸引流量,然而与“正品”相比,往往会因为体量微小、理念失位、配套不全等原因,缺乏竞争力而日渐式微。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既浪费了资金与时间,也违背了“一村一品”的大方向,最终陷入“千村一面”的怪圈。
其实,在探索发展出路时,急于“唱主角”并不是唯一的路径。体量不足时,可以先聚焦本村的“一亩三分地”,狠下一番“绣花功夫”,久久为功、从容建设,同样可以打造个性化的“富春山居图”。或是尝试与先进乡村合作,唱好“配角”,也未尝不可。学好怎么绣,再想绣什么,取得了“真经”,再自立门户“唱大戏”也不迟。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当下每个乡村值得“绣花”的地方并不少,关键是怎么“绣”?比如,无论是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生产率,还是通过人文历史资源的融合展现特色,抑或通过生态系统治理推动乡村建设,只要各地都能从自身实际出发,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未来乡村仍有无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