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浙江关于“专精特新”的消息不少。
当日,杭州举行全市经济稳进提质攻坚行动推进会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解读了《杭州市加快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行动计划》。同日,在新昌召开的中国县域创新大会上,《新昌县科技创新引领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年)》发布。
疫情持续之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这些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举措,既有利于做好眼下保就业、稳经济的中心工作,也是着眼长远,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破解高新技术“卡脖子”难题的重要途径。由此,不难理解,浙江4月份发布《关于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良苦用心。相信随着省市县多层面政策的落地,浙江应能进一步提升在全国“专精特新”企业中的比例,也进一步提升浙江制造的地位。
所谓“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这些中小企业虽然绝对营收规模未必大,但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某种意义上,它们的数量多寡从侧面反映出地区的经济实力。同时,考虑到“小巨人”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推进的“制造强国”“补短板、补链条”领域,谁拥有更多的“小巨人”企业,谁就能在未来的产业链竞争中拥有先发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曾在全球找到了2734家“隐形冠军”企业,其中德国独占了将近一半。这些企业在细分产品市场占有率极高,而且坚持走高质高价路线,为德国经济持久的竞争力奠定了雄厚基石。这一点,应该得到正在推动经济走转型升级之路的浙江各级各部门和企业重视。
近年来,制造业领域的一些苗头应引起重视。一方面,随着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红利逐渐弱化,中国制造成本攀升,再继续走过去那条靠价格优势的老路已行不通。另一方面,如今的多元社会文化,也使得一些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这种情况下,加快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孕育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有助于让企业和制造业工人都能获得坚守实业的“甜头”和信心。
各级政府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行动,也启示地方和企业,不能放弃实业。其实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所谓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都要退二进三,放弃制造业这条熟悉的赛道,而是应该在制造业里头,寻找并选准符合自身产业特色的细分赛道,培育该赛道的“小巨人”。对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而言,也不能轻言放弃,不要轻易在赚取第一桶金之后便“让出”自己擅长的“领地”。社会各方面也应多措并举,提升技能工人人力资源水平,强化产业工人获得感,提升公众对于制造业的信心和重视程度。
浙江的产业结构其实非常适合产生“专精特新”企业。目前,浙江拥有全国民营500强企业9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4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0家,三项排名均居全国第一。特别是宁波,在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遴选中,以总计63家入选的成绩,连续4年蝉联全国第一。这背后,既有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基数庞大的“环境因素”,也与本地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制造业的传统有关。相信随着更多政策落地,浙江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将更加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