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逯海涛:推进文旅融合,涵养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2-05-20 11:21:51

“北七里,至赤城麓,仰视丹霞层亘,浮屠佛塔标其巅,兀立于重岚攒翠间。”每年的5月19日,徐霞客首游天台山之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今年的主题是“感悟中华文化,享受美好旅程”。文化和旅游,一静一动,又互为表里。“文旅融合”说了很多年,需要做好的其实仍是动静相宜、动中有静的文章。

这看似一个巧合,但也更加印证了“文旅不分家”。中国旅游日的前一天,正是国际博物馆日。徜徉于博物馆中,“打卡”浙江“文化宝藏”,和不同时代“对话”,其实也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旅行。而出门旅游,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是为了放松感官、亲近自然,更是为了收获愉悦的身心体验,在精神层面得到滋养和提升。正如《旅行的艺术》一书中所说,“如果我们的旅行队伍中少了很多扬旗吹哨的团队、匆匆追赶的人群,多了一些慢吞吞地关注各地大量零星风味、琐屑世情的陶醉者和凝思者,会大大提升旅行的整体品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从底层逻辑和内在联系上看,文旅本就是一派。但在认识和操作层面,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割裂。比如,前段时间社交平台流传着一组“网红景区”翻车的视频。天空之梯、天空之镜、绝美粉海……一个个滤镜加持之下的美景引得人们蜂拥而至,但是“奔现”之后却大呼“交了智商税”。这样的套路只能短暂地营造热度、收割有限的流量,永远成不了真正的“顶流”。把“旅行”和“打卡”简单地画上等号,拍照即走,不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难怪热度一过就“翻车”。而有些景区本身底子不错,但在运营中却逐渐走偏,要么一味贪大求洋,要么只是肤浅地堆砌文化元素,粗制滥造流于表面,效果适得其反。

有句歌词唱得好,“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人们到某地旅行,并不只是参观“圈”起来的景点,更要体验风土人情、尝尝街头小吃。这就是旅行中的文化体验,也是全域旅游的应有之义。因此,文旅相融,只有先把“文”这篇文章研究透彻,“旅”才能更好地衔接,融合也将更加出彩。

做好这篇“文”章,需要更多地凸显“人”。传统文化可以是文物古迹、琴棋书画,但文化从来不只是凝固于物,还更多地赋存于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也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而是逐渐倾向于体验与互动。发展旅游,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文化的故事化、文化的科技化、文化的可视化,让文化转变为可被人消费和吸收的养分,被更广泛的旅游者所领略和理解。因此,如何让厚重的文化变得轻松可读,如何让凝固的历史鲜活可触,需要文旅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旅游演艺、文创产品以及旅游的主题化体验建构等文化表现形式的创新来谋划,变照相游为深度游,变一日游为多日游。在浙江,从科技与考古展示“强互动”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到串联浙江诗画山水、人文精神的“四条诗路”,人,始终是凸显的因素。

“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诗篇和山水,正是文旅融合的具象呈现。从旅游日出发,让我们在充满中国风情的山程水驿中,感受更多的诗意,涵养更强的文化自信。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逯海涛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