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从“种文化”到“众文化”
发布时间:2022-05-16 11:04:20

——衢州余东村“强村富民”道路探索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如何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强村富民”道路的一种有益探索。衢州市余东村勇于创新,突破了自上而下“文化下乡”模式的局限性,深度挖掘农民画文化,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化,继而带动周边8个乡村“众文化”联动成片、差异化发展,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重构的美好图景。

以农民画产业为基点撬动物质富裕

以农民画文化为基点,积极探索基于文化微产业的链动式高质量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余东村农民白天扛锄头、晚上拿笔头,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种文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独特风景和“文化符号”。目前,全村共有村民800人,其中会画画的农民有326人。2021年,余东村农民画及文创产品产值超过3000万元,带动农村人均增收5500余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3万元,农民画文化带动农民走上了物质富裕之路。依托农民画文化培育特色微产业,实现了从卖画到卖文创、卖版权、卖风景、卖研学、卖旅游的产业升级,村集体开辟农民画线上交易平台,网红直播销售农民画及版权,与浙江万事利集团、中国美院合作开发农民画工艺品、纺织品、纪念品等90余种文创衍生品,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农民画手机端产品,进驻“华为主题商城”,建设农耕文化园、露营基地、青年旅社、民宿、艺术地球村等一批文旅融合产品和研学基地。

以农民画为中心融合不同文化要素,引领发展多村联盟模式。从“种文化”到“众文化”,形成了余东农民画村、余西诗歌村、碗窑陶瓷村、碗东唱彩村、后坞书法村、洞头摄影村、沟溪儒学村、五十都宋韵古街村、斗目垅樱花村等特色差异化抱团发展新格局,在九村联盟行动者共同网络下共打品牌、共赢共富。

以机制创新为契机,搭建科学的共富利益分配机制及保障体系。九村协商实施两种分配机制:一是根据“226”分配机制,村集体年收益的20%用于公益,20%用于村民分红,60%用于继续投资;二是根据“基础+贡献”分配机制,按照日常工作和村庄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联盟服务等贡献设置资源共享和赛马机制,年终收益分红。柯城区政府为九村联盟配置“一中心四平台”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村播产业中心、村集体+国资企业运营管理平台、数智数字创新平台、创业驱动平台、人才转化平台为村民提供文化创新创业服务。同时,探索了一条突破乡村经济发展中行政约束之路,建立了九村产业联盟、就业联盟、商户联盟、艺创联盟、文化联盟、数智联盟等六个联盟。以“一米菜园”产业联盟为例,112户农户加盟,整合种植土地32亩,与衢州市东方商厦对接设立超市专柜,年销售额达120余万元,户均增收达万余元。

以文化获得感为旨归促进精神富有

村民参与乡村文化生产,提升了文化获得感。农民画文化把村民从土地劳作中较好地解放出来,130多位村民实现了向农民画家、农民设计师、农民主播、农民创客的职业转换和身份转换,村民更加自信自觉自强。

乡情乡愁成为乡村精神文化创新的原动力。2020年,安然女士成为余东的一名归乡人,开设安然文创馆,又招聘了一批有创新意识、有创作激情的年轻新乡人。乡情乡愁让“三乡人”(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形成集体认同,既能看得到文化、留得住乡愁,又引得进人才、带得动致富。

农民画文化赋能乡村微改造。余东村对50多栋古民居进行统一收储改造,对石子路、老房子、土灶头等进行局部改造,使农民画上墙;碗窑村则用立体农民画勾勒出美丽的村景主基调,随处可见雅致的瓷器小品。农民画文化灵活地植入九村村景建设中,“众文化”生动地展示了一幅艺术精致、生态和谐的乡村“富春山居图”。

农民画文化促进良好乡风民风的发展。余东村在文化环境的熏陶下,不良风气逐渐消失,数十年没有发生信访、刑事案件,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的荣誉;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村民集体意识、个体意识内在协调,孕育了更加良好的乡风民风和道德风尚。

以文化带共富为主线建设未来乡村

余东村从“种文化”到“众文化”的文化建设实践,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与传统民间文化碰撞产生出的新文化现象、新经济现象,生动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焕发的文化活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乡村共同富裕探索。

一是聚焦文化价值转化,实现文化带共富。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把乡村的传统风貌、民俗风情等文化“特色”做成“景色”,挖掘乡村文化基因,借鉴余东村从“种文化”到“众文化”发展模式,转化文化价值,激活乡村经济。

二是立足特色微产业培育,探索差异化抱团发展路径。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村庄物理景观的改造提升,更重要的是乡村特色产业的培育,特别是乡村“微产业”培育,突破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坚持在差异化发展基础上探索村际联盟。

三是注重文化意境营造,打造精致闲适未来乡村集群。有文化遗产记忆的精致闲适美丽乡村是未来乡村发展主基调,要最大限度保留原乡村环境和建筑的文化肌理,在文化意境营造中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提升,建设精致闲适未来乡村集群。

四是汇聚“三乡人”智慧,建设“三乡人”筑梦的活力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原乡人、归乡人和新乡人的能动性,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

五是推进德治智治,双轮驱动美丽乡村智慧和谐幸福。未来乡村是场景化、人本化、绿色化、智能化的美好家园,要以德治风尚为引领,整体推进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根本性深层次变革,提高乡村整体智治、智慧生活和幸福获得感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来源:   作者:张海霞 项国鹏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