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为生活垃圾做“减法” 为分类方式做“加法”
发布时间:2022-05-10 15:22:46

余杭晨报讯 垃圾分类,是关乎群众生活改善、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小事”。

在生活垃圾进场量持续三年减量的基础上,今年1-4月,我区生活垃圾进场总量13.75万吨,较去年同期再减量1.95%,厨余垃圾分出量6.18万吨,清运量占比31%,可回收物日均回收利用量超300吨,回收利用率61.5%,高于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平均水平。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我区聚焦垃圾处置前端精准化投放、中端规范化收运、末端资源化处置的“全生命周期”,围绕做优顶层设计、狠抓体系建设、强化多方共治,持续为生活垃圾做“减法”的结果。

构建多方共治体系 解决“协同推进难”

“我们家已经很久没有花钱买过纸巾、牙膏这类生活用品了,都是用积分在超市里兑换的。”家住径山村的何大姐说,她早就习惯了用“村民积分卡”换取生活用品。“村里会对我们生活垃圾日常分类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的积分直接兑现成资金打到卡里,我们家是垃圾分类的‘示范户’,卡里有很多积分可以用。”何大姐骄傲地告诉记者。

垃圾分类需要人人参与,调动群众主动性、积极性是工作的难点。除了探索积分兑换等创新举措之外,余杭还充分发挥工青妇群团组织的凝聚引领作用,身穿红马甲、臂挽红袖标、头戴小红帽、手拿检查表的志愿者时常出现在居民门前,检查庭院卫生、指导垃圾分类、普及环保知识。“通过这些举措,越来越多的居民从不懂、不想分类,渐成新风尚、好习惯,成为垃圾分类示范。”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固废监管科副科长计晓亮说。在余杭城乡,垃圾分类理念已然深入人心。

为了解决“协同推进难”,余杭持续优化区、镇两级生活垃圾治理体系架构,实施集中式办公、专班化运作,坚持城乡统筹、部门联动,全域化、一体化推进城乡居住区、公共场所、公共机构等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垃圾分类逐级纳入行业监管、镇街考核和村规民约;建立检查抄告、公示通报、物业联评和常态执法等机制,严格落实日检查、周通报、月考评;将物业企业落实垃圾分类情况挂钩星级评定,倒逼各类主体主动分类减量和规范投放,多方共治,巩固长效。今年以来,我区已累计查处垃圾分类案件580起。

构建全链治理体系

解决“闭环处置难”

每天一到固定时间段,带上已分类好的垃圾出门,投放至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这是余杭居民早已养成的习惯。在余杭,331个小区、441个定时定点投放点位均已安装视频监控,实现“实时在线监管”,并与执法监督同步联动。

每天上午、下午两个固定时段,环卫工人会风雨无阻地开着垃圾收集车来到沿街商铺。听到熟悉的音乐,商家们自觉将分类好的垃圾投放进收集车。在余杭,140条“垃圾不落地音乐线”有效解决了商铺垃圾管理问题。

在农村,垃圾收运车还加装了称重、拍摄和数据上传设备,农户的垃圾桶上有电子识别卡,收集员上门就能一并完成重量信息采集和分类质量评价,数据实时上传至终端。115辆垃圾收运车的车载称重系统,让余杭实现了小区精准计量和辅助分析。

此外,53条“统收统运专线”、37条“生鲜垃圾清运专线”每天在余杭街头来回穿梭;32处厨余垃圾就地处置站点,分布在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场所,日处置能力达349.5吨,助力实现区内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长期以来,为解决“闭环处置难”,我区围绕生活垃圾全品类、全链条、全过程、全周期治理,狠抓源头、投放、收运、处置各环节基础配套,探索出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的花式处置手段,致力打造前端精准化投放、中端规范化收运、末端资源化处置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闭环体系。

构建市场运作体系

解决“回收利用难”

“我拿家里不用的纸板箱、旧衣物换来了油盐酱醋,节能又环保,真是一举两得。”在中泰街道白云村的再生资源回收房积分兑换“银行”,小到肥皂大到电饭锅,每种物品都“明码标分”。村民只需做好自家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分类,拿到站点由工作人员称重,就可按照重量获取相应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家政服务。

在余杭农村居住区,118个以建制村为单位的再生资源回收房已经建成;在城市居住区,虎哥回收模式已覆盖306个小区、22.95万户居民。统筹城乡,互为补充,余杭将再生资源回收网越织越密,并大力推进其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网的“两网融合”。

在此基础上,针对商住一体园区外卖、快递产生的低价值可回收物,我区引入专业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对一次性快餐盒、塑料袋等物品回收再利用,目前已覆盖67个园区,实现其他垃圾再减量达50%。

今年以来,我区回收利用可回收物达到1.99万吨,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来源:余杭晨报   作者:记者 吴一静 通讯员 曾圆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