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呼叫!呼叫!我在隔离!我爸在家里摔了一跤很厉害,有没有人帮我救援一下!”4月25日晚上6点多,忙碌了一天的孙小丽刚吃好晚饭,看到小区业主群里突然跳出一条求救信息。
看到信息,孙小丽急忙将求救信息转发到小区医护群,小区住着不少省肿瘤医院的医护。然后戴上口罩,冲出家门,往伤者所在的15幢飞奔过去。
于我而言,这只是举手之劳
38岁的孙小丽是浙江省肿瘤医院Ⅰ期临床试验病房的护士长,她家就住半山街道,离医院四五百米。本轮疫情以来,她所在的小区也被划入“三区”管理,并实行交通管制。
求助的这位邻居徐先生,年纪和孙小丽差不多,就住在她家对面,疫情发生后,徐先生和妻儿与确诊病例存在时空交集,健康码变“红”了,他们都需要隔离观察。
徐先生的父母都60多岁,也住在这个小区。当天晚上,徐先生父亲刚吃完晚饭,突然失去意识,一下子倒地不起。
“你爸爸后脑勺着地,出血了!你们都在隔离,我一个人真不知道怎么办!”徐先生的母亲慌乱中打通儿子电话,隔离中的徐先生赶不过去,只能在业主群里紧急求救。
社区工作人员闻讯后,先打了120。孙小丽到了后初步评估,“老人后脑伤口有出血,还有流鼻血的症状,前面出现一过性的意识丧失,不过很快又醒了过来。”
小区里住着的医护邻居也陆续赶到了。此时,老人神志清醒,说自己没什么大碍,不用去医院。
“考虑到毕竟是后脑受伤,不能掉以轻心,还是劝他到医院做一下检查更放心。”孙小丽说。
15分钟后,120到达。疫情特殊时期,家属无法陪同,孙小丽决定跟随120护送他到定点医院,陪同老人进行相关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颅脑CT诊断为“硬膜外出血,脑挫伤”。情况比想象中的严重,医生建议住院观察治疗,不排除有手术的可能。
孙小丽立即打电话和邻居徐先生沟通,徐先生同意后,她帮忙办理了住院手续,将老人送入病房后才安心离开。回到家时,已经晚上11点多。
“看到邻居摔倒受伤需要帮助,第一个念头,是自己能够提供专业的帮助,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于我而言,这只是举手之劳。”孙小丽说。
疫情之下的守护
受疫情影响,半山街道实施交通管制,孙小丽所在的省肿瘤医院及社区,都在管控范围内。但医院患者的手术、放化疗等常规治疗都在正常运行,这也意味着许多医护人员需留守在医院。
“我之前也作为一线抗疫人员,支援过滨江、嘉兴等地的核酸采样工作。当时的心情和现在不太一样。当疫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时,更加感受到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易。因为这次我们不仅要做好疫情防控,还要守护好每一位患者。”
孙小丽说,她所在的Ⅰ期临床试验病房,目前住着十多位肿瘤患者,来自五湖四海,而且都是晚期肿瘤患者,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43岁。所患的癌种包括肺癌、乳腺癌、肠癌、食管癌等。
这里都是经历过各种治疗,找不到好的治疗药物和手段,最后无计可施的肿瘤病人。参加肿瘤临床试验,是他们最后的一线希望。因此,很多病人会把这里当成肿瘤治疗的最后一站,是阻隔死亡的最后一道防线。
孙小丽说,Ⅰ期临床试验包括药物耐受性试验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评估新药在人体中的安全性,为制订给药方案提供依据。病房的医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保障患者的安全。同时,需要准时准点采血,来探索药物进入体内的血药浓度、峰浓度、谷浓度、半衰期等。因此,Ⅰ期临床试验有非常严格的时间限制,也是所有临床试验中最严谨的。
受疫情影响,科室里有些医护人员因为疫情管控无法正常到岗,或者有些受试者无法正常到医院用药,那就会影响Ⅰ期临床试验的有序开展。
“前两天,我们的医护人员分头联系那些无法来院的患者,根据他们的用药情况,把药物准时寄给他们,确保他们能正常用药。”
此外,留守的医护人员也加班加点,规范做好受试者的各项监测、采血,保障受试者的安全,以及临床试验的高质量完成。
相信困难总会过去
除了治疗上的守护,还有“心灵”上的守护。
孙小丽说,病房里有一位55岁的患者,老家在金华。他加入的是一项晚期肺癌免疫治疗的Ⅰ期临床试验,三周一次治疗,已经是第15个周期了。治疗下来整体情况还不错,肿瘤已经渐渐控制住了。
这次他是4月21日来的,第一天做完检查,第二天用完药,准备4月23日出院回老家。哪知道刚好碰上疫情管控,滞留在医院里。
“这位患者急着回家,整个人很焦虑。一问才知道,原来他的妻子也是一名肿瘤患者,胸腺癌,前不久还在做放疗。昨天晚上,他又接到家里的电话,家里70多岁的老母亲骨折了……我们很理解他的心情,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急着想回去照顾家人,却身不由己。”
孙小丽说,病人们各有各的难处,我们也会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比如平时在沟通中多一点耐心和关心,有时候去食堂顺便带一点水果和他们分享,虽然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让他们感受到一些温暖和善意吧!疫情之下,大家都很不容易,相信困难总会过去,也希望患者们都能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