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人生,人生几何!
清华大学日前宣布,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从哈佛大学退休,全职受聘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从此,丘成桐将全身心培养中国数学人才。而一般人想不到的是,他在中国任职,从来不拿薪酬。
4月22日,CCTV4播出《鲁健访谈·对话丘成桐》。丘成桐畅谈了他的“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021年启动,首批招生从3500个学生中选拔出69人;成立了保障该计划的“求真书院”,拟用8年时间培养出800位弟子,“我希望能够改变整个中国数学甚至全世界数学的人,就在这些人中间产生”。
丘成桐与新中国同寿,今年已73岁。他是客家人,1949年春出生于广东汕头,几个月大时,随家人南迁香港,在乡野间长大,彼时是贫困少年。读中学时,偶然接触到华罗庚的书,让他眼界大开,对数学发生了巨大兴趣,“我了解到数学可以很美,令人赞叹”。1966年,他考入了香港中文大学,入读父亲曾任教过的崇基书院;1969年赴美深造,在美国工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因解决微分几何的许多重大难题,丘成桐荣获数学界的“诺奖”——菲尔兹奖。其中最杰出的成就,是1976年27岁时,他成功破解了顶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在《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译林出版社2021年3月第1版)一书中,他有这样的叙述:“那时候,我的心早已被卡拉比猜想占领了。这是很难解释的,就如世上美女千千万万,但只有一个,才刻骨铭心。”解决“卡拉比猜想”之后,他用宋词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
因为“矢志兴中”——“法古今贤人,成不朽事业,兴中国基础之学问”,此前他曾屡屡回国,创办了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好几个数学中心。早在2007年,他被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称号,同时获此称号的还有金庸、陈经纶和斯蒂芬·霍金。
敢于说真话的丘成桐,曾经不客气地批评我们的教育让学生变成机器,没有思考的能力;批评家长和学生热衷于出国和赚钱,缺少对学术的热爱。这次他也直言:只让孩子做题学奥数,培养不出数学大师。因为奥数只是数学里面很小的部分,“家长、老师如果一味地让孩子做题、考奥数,只是希望他们高考考入一流学校,那就永远无法培养出一个做大事的人”。
教育要传递思想的火炬,而不是知识的灌输;教师要成为精神生长者,大学教授也不例外。对教育、对数学、对人才的培育成长,一定要摆脱低层次认知闭环,跳出观念的“信息茧房”,抛开应试教育里习得的那一套东西;否则很可能是家长“一腔鸡血”,而受教育者自己却没有兴趣、没有热情,结果教师怎么教、家长怎么压都不行,仿佛是铁匠在打一块冷铁。
表面上看似乎是无用的知识,但又是一切伟大创想的来源——这,就是数学。丘成桐是数学家里的思想家。他认为,学数学需要敢闯的人;他期待,中国能成为数学强国。“3年基础,2年摸索研究,最后3年完成博士。学生如果不花8年的功夫,达不到研究的水平。”丘成桐希望自己带的学生,“除了天赋,更重要的是对学问的兴趣和热情,要敢去闯别人没走过的路”。
丘成桐的“几何人生”与“人生几何”中,洋溢着浓得化不开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