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在门诊大厅“怒刷”近20000步,晚上是广场上的“舞后”
杭州日报讯 去过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的人大概都会对这样一位奶奶级志愿者有点印象:身穿红背心,一头极好辨认的银发,常年在门诊大楼里服务患者,一根手指在自助挂号机、报告单打印机上操作得飞快,引导患者挂号、取号、就诊都是熟门熟路,引得患者啧啧称奇。
4月15日下午,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楼里,银发“红背心”照常跑前跑后。“阿姨,你这个年纪,还要做志愿者啊?这些机器你怎么都玩得这么溜啊?”有人不禁问道。
“我年纪不大的哦。”银发“红背心”故作神秘地笑道,“你看我有几岁?”
“总有60岁了吧?”
银发“红背心”捂着嘴,哈哈笑了起来,一头银发随着身体抖动一晃一晃的,格外亮眼……
比上班族还忙,上次见儿子还是正月
这位银发“红背心”全名许银子,今年已经71岁了。“我妈几乎天天不着家。”许奶奶的儿子徐伟是临平区看守所的民警,说起老妈,他笑得略显无奈,“老妈做志愿者9年了,拦都拦不牢。最近几个月我工作也比较忙,算起来,上次见到老妈还是正月里呢。”
看看许奶奶的行程表,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真是比年轻的上班族还忙碌:清晨5点,起床;早上7点,去临平区妇保医院做志愿者;中午11点半,回家做饭;下午1点到4点半,去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做志愿者。行程天天如此,周末也不例外。
9年前,社区组织退休人员做义工,许奶奶报了名。当时的她压根没想过,一年接一年地志愿服务下来,她居然做出了“瘾头”。如今,遇到病人来咨询,她一看报告单,哪个指标不好、该看什么科,她一说一个准。“你说,医院是不是需要我们这样的人?”许奶奶自信地说道,“因为我们很有效率啊。”
老年人对于操作智慧化设备多少会有些陌生,但许奶奶觉得这都不是事儿。“不会就学呗。”她说,“我很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的,我跟着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在家里是学不到的,所以我做志愿者做得蛮开心的,做起来也很轻松。”
说话的工夫,几名患者走过来向许奶奶咨询。“大姐,骨科在哪里?”“奶奶,取药窗口怎么走?”许奶奶应付自如:“钱付了没有?没付啊?到那个机器上操作一下,你跟我来……”
送走患者,许奶奶聊起了自己到医院做志愿者的初衷。许奶奶的老伴老徐身体不好,患过胃癌、胆管癌。“老头子太依赖我了,其实生病的人不好一天到晚躺在床上的,自己走走,活动活动,那样才更好。”许奶奶说,她出门做志愿者,老伴就在家里“自力更生”,“他现在好多了,人都重了20斤。医生都说,我们家这位是个奇迹。”
另一方面,许奶奶也是为了儿子。徐伟患有严重的反应性关节炎,许奶奶在医院做志愿者,更方便为他配药。“我也想多做一点好事,好人有好报,对吧?”她说。
经历过人生风雨,她眼中没有过不去的坎
许奶奶的人生其实充满坎坷。她是被人领养的,打记事起,就跟随养父母在余杭生活。15岁时,为了早点干活赚钱,她虚报了年龄,到塘栖某丝织厂当了工人。厂里每月发16元的薪水,她拿出10元寄给养父母,贴补家用。抽丝这份工作,她干了31年,双手也因此长满了老茧。
20岁出头时,许奶奶经家长介绍,认识了年长她3岁的老徐。当时,双方家庭都不富裕,两个小青年更是穷得叮当响。一个租来的小隔间,土墙用报纸一糊,就算是他俩的婚房。婚后,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只好问亲朋好友东借西借,下个月发工钱了再还上。
人生的第一个大坎出现在47岁那年。当时,许奶奶被诊断出患有子宫肌瘤、乳腺囊肿,需要做手术。知道自己的病情,她急坏了。“我就想,家里只剩公公、老徐、儿子,他们以后怎么过日子?儿子连老婆都还没讨呢……”许奶奶说,当年做手术还是很难令人放心的,“我听说有人动大手术,最后人就在手术台上没了。那时候,我偷偷做好了寿衣,就挂在门口,万一我没了,家里人拿拿也快点。后来我说了出来,老头子说我脑子有毛病,哈哈。”
可能也是身体原因,许奶奶的头发白得很早。“40岁出头,我的头发就全白了,还有几绺金黄色的,像外国人一样。”对于这点,她显得出乎意料的自信,指着自己的一头银发乐了,“我从来不去染它,是不是也蛮好看的?”
当年手术后,正遇上丝织厂办不下去,厂里便让许奶奶提前退休。往后的20年里,家里遇到的坎一个接一个,老徐先后患上了肾上腺瘤、胆管癌、胃癌,前后动了7次刀,许奶奶为此吃足了苦头。有好几次,她都以为老徐撑不下去了,万幸,老徐还是顽强的,一关一关地都闯了过来,还慢慢好了起来。
去年3月1日,老徐因为肝胆结石,又要上手术台了,是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疗团队为他做的手术。“从白天到晚上,手术做了8个小时。”许奶奶回忆,“医生从手术室出来的时候,我看他们连腰都直不起来了,我真的很感谢他们。”
这些年,许奶奶做志愿者不轻易请假,除非老徐的身体又出状况。“我也得谢谢他,那么坚强,只有他身体好,我才出得来,不然我哪里有这个心力哦……”说这话时,许奶奶脸上满是对人生风雨的感激,“我和老头子都没有兄弟姐妹,从前那么穷,现在我们却过得那么好,就像生活在天堂一样,想想都开心。人啊,没有过不去的坎。”
少年夫妻老来伴,吵架拌嘴是避免不了的。对于这些琐事,许奶奶也有自己的人生智慧。“他有时候发脾气骂人,我也不响,管自己出去跳跳广场舞,多好。”她笑呵呵地说,“做人啊,不要想太多,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什么事都想得很完美,实际上不一定就是完美的。”
懂年轻人的“苦”,享年轻人享不到的福
许奶奶没读过几年书,但对于生命的思考,还是很开明的。“我老早打听过了,现在海葬、树葬都有。今后嘛,我也撒撒掉好了,清清爽爽,省得后代扫墓跑来跑去。”她说。
对于年轻人的忙碌和不易,许奶奶是明白的。老徐生病开刀那些年,儿子徐伟总是放不下心,经常要请假外出陪护照顾,但许奶奶始终不愿让儿子来帮忙。“我很理解现在的年轻人,工作还是很辛苦的。以前我们在厂里,一个工种可以干到退休,现在的年轻人就累了,这样要会,那样也要会,太‘卷’了,这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她说,“孩子们有孩子们的事情,我们年纪大了就负责把自己管好,活得开心点,身体好一点,这就是儿女们的福气了。”
正因如此,做志愿者之余,许奶奶把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得特别充实。只要天气允许,她必然会约上三五个姐妹,到小区里跳跳广场舞。流行的舞曲中,一条彩带被她舞得上下翻飞。社区、医院若组织文艺演出,她都会积极参加,把年轻态展现给更多人看。另外,许奶奶还是一位“酒国前辈”。“白酒、黄酒我都要喝的,现在喝个半斤没事的。”她笑道,“要是晚上菜好,我肯定要喝两口的,然后舒舒服服地倒头睡一觉。”
下午4点40分,门诊病人陆续离开。许奶奶走到大厅里的机器旁检查了一下,装上新的打印纸,拍拍衣服,准备回家。临走前,她习惯性地打开微信,查看自己的微信步数。她每天在门诊大厅都能走上20000步左右,长期占据朋友圈步数排行榜的前三位。看完自己的当天步数,她顺势往下一划屏幕,给每个好友的步数都点了个赞,俨然一个深谙朋友圈运营之道的“社交牛人”。
“今天天真好,不冷不热。”走出门诊大厅,许奶奶看了看天色,颇为满意,“我先走了哦,晚上还约了小姐妹跳广场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