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学习进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三次到海南考察。每次他都会深入村寨,关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通过三个考察瞬间与您一起品味习近平三次海南乡村行的关注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三次到海南考察。每次考察,他必去乡村;每次去乡村,他必看乡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深远谋划,强力部署。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以下这三个瞬间,记录了总书记对海南人民的深情牵挂,对乡村振兴的深切关注。
这是2013年4月9日,正在海南考察的习近平来到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的情景。
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习近平对产业园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经营玫瑰花、示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做法表示肯定。
在玫瑰谷的带动下,曾经贫困落后的博后村等周边黎族村摘下“穷帽子”,实现了家家都能就业、户户参与产业、人人都有收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金句”就是在这里提出的。习近平强调,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如今,当地的玫瑰种植借助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走上融合发展之路,为村民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空间,已有6000多名村民靠着这个项目增收奔小康。
这是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考察时的情景。当时接近正午时分,习近平顶着骄阳看望农民群众,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施茶村坐落在琼北最高的火山脚下,过去因自然条件差,村里没有产业,村民没有收入。近年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石斛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在火山岩上发展互联网种植的明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村民们告诉习近平,家门口有了石斛园,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乡了,每个月发工资,年底有土地入股分红,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习近平对施茶村以党建为统领,带动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探索致富路的做法表示肯定。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习近平强调,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离开村子时,习近平上车前又对村党支部书记细细叮嘱:“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
4年间,施茶村的石斛种植面积从200亩扩大至766.9亩,石斛园也从普通的产业园升级为热门旅游景点,每年参观人数超10万人次。施茶村的人均收入由2017年的1.45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3.2万元,年均增长超30%。
这是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来到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时的情景。
毛纳村是五指山市水满乡毛脑行政村下辖的一个黎族村寨。海拔高、纬度低、降水充沛,昼夜温差大、常年云雾缭绕的五指山区特别适合茶树生长。雨林内分布着野生大叶茶,当地农民素有采野生茶制茶的传统。
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资源发展茶叶产业,毛纳村将生态优势“变现”为经济价值。2013年以来,五指山市引导扶持山区农民种植茶叶,全水满乡种植面积已达7670亩,茶叶企业、加工厂已有30多家。毛纳村家家户户种植茶叶,借此脱贫致富。
考察时,习近平来到村民家中,在手工茶坊参与炒茶劳动并买下两袋茶叶,勉励他们把茶叶经营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很高兴来看望黎族乡亲们,看到你们过上幸福生活,我感到很欣慰。”习近平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还要继续奔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才能有好的就业、高的收入,农村才有生机和活力,乡村振兴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
从玫瑰到石斛再到茶叶,三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发展特色产业的关心一以贯之。
“乡村振兴工作要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做”“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习近平的话语重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