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徐迅雷:涉古研究的开放合作
发布时间:2022-04-12 10:33:41

中国古生物研究,论文频现“洋作者”。4月11日中新社报道:中国近年古生物研究热闹非凡,不断有新属种恐龙、古脊椎动物化石发现;不少由中国主导的新属种古生物研究,外国权威专家也参与其中。

同一天新华社报道: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进古籍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其中提道:“统筹事业和产业两种形态、公益和市场两种资源、国有和民营两种力量、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推动形成古籍行业发展新局面。”

文化领域,需要大气开放、创新包容,需要促进多元融合、达成文化认同,从而进一步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有开放的理念、开放的制度,才会有创新的环境、蓬勃的发展。文化建设,不能只是“闭门造车”。

中国地大物博,化石资源丰富。专家认为,当前的东西方古生物研究各具优势、有着互补性,合作可以将研究做得更完美、更有影响力。中外合作研究成果初显:2022年3月,亚洲最古老剑龙——元始巴山龙发现有关论文发表,其第三作者Susannah C. R. Maidment是英国自然历史研究博物馆研究馆员;2020年发现的普安云阳龙,论文第二作者Roger B. J. Benson是英国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

涉“古”研究,东西方具有互补性,需要开放合作,这是文化的现代发展观。古籍研究工作,同样需要中外合作。近代以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大批中国古籍流散海外,不少珍本、善本、孤本为国内罕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有个初步的调查统计:在全球200多座主要博物馆中,记录在案的中国文物有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约是此数目的10倍,其中包括大量的古代典籍文献。美国现存中国古籍总数量接近400万册,其中善本不少于70万册;欧洲总量约有200万册;而在“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中,可检索到91万条汉籍书目。

古籍的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出版利用,需要国际化合作、全社会共同支持。国外也有众多汉学家,在中国古籍文献领域取得突出研究成果。近年来,在海内外有识之士携手合作下,大批海外中文古籍以影印出版或数字化等方式回流中国。比如由学者徐永明、黄鹏程主编的《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子部善本文献丛刊》,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所收文献多达158种,规模十分庞大,极具研究价值。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这个开放的“大门”,不仅仅是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也一样,决不可关上。只要是有利于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事情,无论经济人文,都应该积极去做好。

杭州的“人文之窗”与“开放之窗”,可以成为交融、融合的风景。“杭州的灵魂在于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方面应该做得更好。”杭州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致力于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需要把眼光放得更远,尤其是在宋韵文化研究等领域,可进行更多更好的国际交流合作,从而让“文化国际化”成为现实。

来源: 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