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2-04-06 08:46:21

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杭州的历史使命是“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奉献给世界一个锦绣繁华的人间新天堂”。刚刚结束的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提出,要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时代杭州的建设将以此目标全方位统领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尽早“跻身国内一线城市、全球城市第一方阵”。

建设“大都市”是对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

纵观全球城市的发展,两个路径非常清晰,第一是城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城市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态势十分明显,尤其是,国家的很多经济职能由城市来承担。第二是大都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全球1950—2015年1000万及以上人口的城市从2个增加到29个,提高了13.5倍,而30万人口以下的人口城市仅增加5.5%。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到了后期,大城市化还在进行当中,从实际数据看,中国三分之二的城市人口在流出,未来区域分化的状况会越来越明显。类似分化还会在其他方面有所体现,包括产业的分化及企业的分化,并且优势资源向头部集中的趋势会愈发明显。而这个分化时代刚刚开始,并且还将持续一段很漫长的时期。未来10年,中国几大城市群中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合计GDP或占中国GDP总量的一半以上。再过10年、20年这个比重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高。

2015年以来,杭州人口总量从2015年的902万到目前的1220.4万,2019年一年增加55.4万人口,超越深圳成为全国人口净流入第一的城市,杭州也是连续多年来人才流入量位居全国第一大城市。杭州最近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正是基于正确的发展战略,快速集聚人口和资源,扩大城市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现在杭州明确提出“大都市”建设目标,既是对城市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又是对发展机遇的精准把握。

打造“国际大都市”旨在占据世界城市体系高位

随着全球化的兴起,世界城市体系出现了“等级化”现象,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在全球具有控制力的“世界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二是具有跨国、跨区域重大影响力的城市,如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苏黎世、墨尔本;除此之外是某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城市的等级结构并非不可 改变的固定模式,尤其是在进入信息社会后,世界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开始瓦解,城市是世界城市可变体系中的一个节点,通过加强与世界上其他城市的连接性、提升城市能级、竞争力和影响力,区域性城市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顶端城市。

2008年杭州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2009年出台了《关于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若干意见》,2015年制定了《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2015-2017)》,2016年市委出台了《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G20峰会后,杭州加快了城市国际化建设,并实施了《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城市国际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成绩显著,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全球城市指数(GCI)以商业活动、人力资源、信息交流、文化体验及政治参与5个领域26项指标评价世界城市竞争力。杭州在GCI中的排名由2015年的第113名,快速上升到2020年的第82名,在国内城市中位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列第五。全球化和世界城市(GaWC)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APC,主要是金融、会计、法律、咨询、广告等行业)与世界城市的连接性评价城市的全球化水平, 杭州2016年进入正式排名,在214个城市中排第140名,2018年大幅度跃升到第75名,在国内城市中位居第六。

世界城市的基本趋势和杭州城市国际化的发展态势,清晰表明:杭州的发展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国内城市的竞争,而应跳出杭州谋划杭州、立足全局发展杭州;城市国际化不应仅仅作为杭州城市发展战略中的一个组成,而应作为统领性战略目标;而城市国际化更不能满足于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个性特色,牢固树立“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意识,将城市发展目标直接定位于“世界一流”的“国际大都市”,占领世界城市体系的最高层级,是多年来杭州城市国际化建设成效打下的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态势给予杭州的底气,更是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以“世界一流”的“国际大都市”为目标统领全局工作

“世界一流”的“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已经明确,就应树立高度的使命感,聚焦目标,毫不动摇,不可偏离,其他的工作均应服务于目标,助力目标的实现。目标已定,就应以此统领全局工作。

第一,聚焦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城市发展有其“定律”,其中,经济是基础,功能是核心,综合是灵魂。全球竞争力最强的四大城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的GDP总量均在5万亿人民币以上。2021年杭州全市GDP为18109亿元,差距不小。通过提升人口、经济资源的集聚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扩大开放程度,融入世界城市体系,加强与世界城市的连接性,凸显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等,是杭州经济快速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功能定位中,空间布局为重中之重。世界级城市核心空间为50公里都市圈,50公里都市圈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高密度聚集人口和产业,曼哈顿中城人口密度全球最高,每平方公里为23万人,人均GDP高达53万美元。杭州需要改变资源和人口的集聚度不够,和分散化、低密度发展的模式。二是50公里半径内实现一小时通勤交通。普遍采用的模式是发展高密度的城市轨道交通,杭州亚运会前将有516公里地铁,就地铁总里程而言,已是世界级水平(巴黎225.1公里,伦敦402公里,纽约399公里,东京304.1公里)。但由于世界级城市大都市区空间架构下,轨道交通主要构成并非地铁,而是通勤铁路加地铁,服务于都市区的轨道交通里程(巴黎为2418.9公里,伦敦4300公里,东京4671公里,纽约3811.6公里)。杭州对通勤铁路重要性应有充分认识,应统一意见,及早规划建设。

第二,城市管理应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

杭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有独特的优势,即“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独特韵味”。G20杭州峰会后,我们调研市民“对杭州的期望”,市民认为“杭州最可能出彩”选项排名靠前的是:浓郁的历史文化(28.7%)、优美的生态环境(27.8%);“杭州推进国际化应该采取的措施”排名靠前的是:加快环境治理(27.7%)、提升政府国际化理念和管理水平(23.6%)。城市管理部门务必俯下身来,倾听市民呼声,了解市民的期望,改进自己的工作。以精细化管理为例,精细化管理的本意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益,但一些部门理解不到位,效果并不明显。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市民的呼声,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完善与建设“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党代会报告提出“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的各环节”的系统性思维方式,打造良法善治的新天堂。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些管理部门认知出现偏差,忧患意识不足;管理体制落后,全生命周期并未实现规划、建设和一体化;决策科学性不足。

多年前,杭州就提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念,制度化方式保障“民主促民生”,实施“开放式决策”“协商民主”,在重大工程建设中,采用了“四问四权”“五界联动”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在未来的城市治理中,应以法制化的方法继承和发扬杭州的优良传统。

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实施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破解规、建、管分离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交通难题一直是困扰城市的一大顽疾,唯有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交通管理一体化”才能真正让交通成为“城市之力”。

(作者系市咨询委委员,浙江工业大学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吴伟强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