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高储蓄不会抑制需求
发布时间:2022-03-28 09:43:10

近年来,有的西方国家围堵中国出口,不断制造贸易摩擦,而新冠肺炎疫情又使全球化雪上加霜。面对双重压力,2020年中央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强调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对此,有学者认为,“高储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需求,要扩大消费,必须将“高储蓄”降下来。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校(院)长王东京近日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这其实是对“储蓄”的误解,或者说只是一知半解。“储蓄”对家庭具有一定的“缓压”功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储蓄对维护社会稳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他提出,从整个国家层面看,储蓄并不会抑制或减少总需求。何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可以从投资和消费两个角度分析:

从投资需求角度看,居民为了取得利息,将自己的闲散资金存入银行(储蓄);银行吸收储户存款后,需给储户支付利息。我们知道,银行是自负盈亏的商业机构,利润来自存贷利息差。银行为了追求多盈利或避免亏损,会立即将存款贷放给企业。如此一来,储蓄则通过银行转化成企业投资,社会总投资需求会增加。

从消费需求角度看,若某人增加银行储蓄,他的当期消费会减少,但社会总消费未必会减少。有两个关键点:第一,银行不仅为企业提供贷款,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贷款。当社会上投资过剩而消费需求不足时,银行会将“储蓄”更多地转化为消费贷款。于是,张三的“储蓄”转化成了李四的消费,此消彼长,总消费需求不会变。第二,是“生命周期假说”。此假说认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消费与收入会有不同的安排。通常的情形是:年轻时消费会大于收入,有负债;中年时收入会大于消费,有储蓄;老年时,消费会大于收入,用储蓄弥补缺口。前后算总账,一个人一生的消费,最终会等于他一生的收入。这是说,“储蓄”是人们在生命不同阶段“平衡”消费的理性安排。

王东京最后总结道:储蓄不过是人们对现期消费与远期消费进行权衡后的自由选择。有人希望增加未来消费,今天愿意储蓄;有人希望提前消费,愿意从银行贷款。逻辑上,只要银行将存款全部贷出去,无论储蓄率多高,皆不会抑制国内总需求,所以高储蓄不应受到指责。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