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碳达峰碳中和为共同富裕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又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牢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政策导向,强化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的目标协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变革在浙江率先落地生根。
一、碳达峰碳中和为共同富裕奠定高质量发展之基
中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为促进共同富裕,需要进一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比重,依赖现有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只有促进能源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适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表明中国将努力摆脱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总量从相对脱钩走向绝对脱钩,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绿色转型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实现。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历史经验表明,以GDP为代表的物质财富不是富裕的唯一尺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只能换来经济一时增长,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以“绿水青山”为代表的生态产品和生态资源也是宝贵的财富,是民生福祉。生态美好,与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一样,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之一。打通生态财富与物质财富相互转化的路径,支持后发展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实现绿色致富,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牢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调,以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筑牢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之基。
在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环境约束持续收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人们物质消费水平的提升给“双碳”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果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注重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的引导,可以有效规避传统工业文明下高碳消费模式的碳排放锁定效应。
二、把区域协调发展纳入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设计
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必然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的目标协同,需要把区域协调发展纳入政策设计。在“全国一盘棋”的工作思路下,发挥制度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协同适配的一揽子政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既关注能源电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部门,也关注典型城市的引领作用;既需要差异化的行动方案,也需要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要素禀赋的深度融合。
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区要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从实际出发推进本地区绿色低碳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要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严格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导向,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东部地区多数省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初步建立起了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浙江位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通过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按照“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浙江见行动”的工作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已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明确提出推动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构建“6+1”领域碳达峰体系,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找最优解,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的全方位变革。在“全国一盘棋”的工作思路下,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充分发挥浙江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和市场优势,促进地区之间要素禀赋的深度融合。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坚持海陆统筹、山海协作,以“四大建设”为主平台优化省域空间布局,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此外,浙江是全国发展最为均衡、城乡发展水平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平原地区与山区发展协作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在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产业优势和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优势,有效配置资源,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双赢的一条路径。
三、重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平性和社会性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属性。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共同富裕,既要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格局等手段实现城乡区域之间的代内公平,也要通过节能减排实现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的代际公平,既要实现当代人的共同富裕,也要为子孙后代实现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实践证明,盲目上马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产业,虽然能换来一时的经济发展,但对于生态环境质量造成的长期破坏难以估量。相反,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仅有助于缓解当下的气候危机,更能降低未来几代人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成本,对实现代际间共同富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
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是否有效,可以借鉴“帕累托改进”准则和“卡尔多改进”补偿原则进行判定。具体来说,即实现“双碳”目标没有给民生目标带来负面的影响。如果有一定的影响,碳减排的收益(效率提升)足以弥补这一损失。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制定分批次达峰行动方案,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设计中,兼顾地区之间的减排效率和发展公平,提前部署促进经济公平和能源公正的配套政策,确保社会经济系统向绿色低碳平稳过渡。
从化石能源系统向可再生能源系统转变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任务。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煤电有序退出是大趋势,但化石能源基础设施高额的退出成本以及涉及数百万人的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可能削弱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的工作原则,强调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反映了国家对于相关地区、企业和群体的高度关注。此外,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设计要考虑各收入群体对于碳价(电价)的敏感性,设置差别化的碳定价机制,在碳抵消、生态补偿等机制设计环节,向后发展地区与低收入群体倾斜。
浙江既是能源资源小省,又是能源消费大省,这种资源与需求的不对称,决定了浙江的“双碳”之路必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变革。在供给侧,提高新建扩建工业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将碳排放强度纳入“亩均论英雄”“标准地”指标体系,开展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试点。在消费端,推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开展全民碳普惠行动,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在积极探索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新路径的同时,把“双碳”目标对社会生活、民生福祉的影响降至最低。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