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逯海涛:给传统美食的“自我修炼”一点掌声
发布时间:2022-03-04 14:21:58

“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春天的第一口青团,应该是老味道,还是新口感?除了“奶茶风”青团,今年的“青团季”刚开始,就有老字号推出了“王炸”西红柿口味。尽管“听着奇怪,吃起来有些意外”,还是有不少消费者愿意为新奇买单。到底是营销噱头还是创新求变?文化是内核,好吃是王道。在这个大原则之下,不妨给传统美食和老字号的创新求变多些包容和鼓励。当然,创新能否成功,还得市场说了算。

“青团跟西红柿结合是谁想出来的口味?”在社交平台上,如此有个性的西红柿青团成功吸引了众多网友的注意力,“这是不是黑暗料理?”网友们好奇中带着调侃。笔者试吃后觉得,除了略有酸甜的番茄口感,和大伙想象中的风味有些不同,并无实质性差异。江南一带的传统青团,要么是甜甜的豆沙馅,要么是笋丁肉末的咸口。咬一口青团,艾草香气萦绕唇齿,这才有了迎接春天的仪式感。

作为最有消费潜力的人群之一,传统美食瞄准年轻人市场,是一种主动而为的选择。对于年轻人来说,街头食肆里热气腾腾的蒸笼中,那些挤挤挨挨的传统青团,无论是口感还是包装,可能更符合老一辈的消费习惯。而混搭的馅料、小清新风的包装……让年轻人在迎接春天的时候,可以在朋友圈“炫耀”一番。哪怕是青团,不仅要符合当下最流行的口味,还要有颜值、有话题度,这也是社交网络时代一只青团的“自我修炼”尝试。

不只是青团,从月饼到粽子,这些时令美食最近几年也变得越来越“花哨”。端午前后螺蛳粉粽、至尊海鲜粽等新口味引发年轻消费者的好奇尝鲜,“万物皆可入粽”甚至上了热搜。去年618购物节期间,某大型网购平台上“90后”成为粽子消费主力,购买人数和金额均居各年龄段首位。

怎么看这些长着新面孔的传统美食?它们还能代表我们的传统文化吗?

青团、月饼、粽子……本来就是中国传统节庆文化、饮食文化中的大IP。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文化如水,基因内核需守正持中,外在则要随着时代起舞、向前。正如清代大家沈宗骞所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当下,讲好传统节庆文化故事,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家国团圆的情怀,另一方面也要在时代的发展中兼收并蓄。不管馅料怎么变,我们一看到圆圆滚滚的青团,就会联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知道缅怀感恩的时节到了。这不是食物的力量,而是文化的力量。不丢掉这个内核,创新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才能赋予传统美食更长久的生命力,让年轻人主动接受,愿意去触摸、品读传统文化。所以,只要没有丢失传统文化的内核,只要不是低俗无聊的噱头炒作,或者涉嫌奢侈浪费,创新馅料的青团值得鼓励。

坚守文化内涵重要,口感口味也很关键。老底子的传统美食,限于当时的条件,可能并不符合当下的健康理念。比如,高糖高油的传统月饼,已经越来越难以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所以低脂低糖健康月饼的盛行,自有它的道理。而现在丰富的物质条件,也为传统美食多彩多姿的“变身”提供了条件,所以才会出现越来越多新奇的口味。说一千道一万,好吃才是王道,才能真正以创新赢得市场。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逯海涛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