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学雷锋”这个词已有些“古老”,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很多平凡的普通人,他们努力用爱为自己、为他人撑起一片小小的天空,他们不计较得失利益,有时甚至奋不顾身,主动承担起一份责任,不动声色地做着一件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正是这一个个努力又有爱的普通人,就在我们身边,聚集在我们生活着的这座城市中,因为有了他们,世界变得更美好了一些。
方春富:
自制App助力社区抗疫
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阵脚,“大白”们冲在了防疫最前线,身后不少党员志愿者用自己的方式助力基层防疫,为居民筑起一道“防疫墙”。
制作完善App,更新各模块最新答案,给社工和志愿者们进行远程培训……刚刚过去的春节,北干一苑社区在册党员方春富很忙。做过软件工程师,做过“新农人”,如今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方春富虽已到知天命的年纪,却有跟年轻人一样愿意去不断尝试新事物的心。
“疫情形势严峻,小区卡口管理压力大,我连夜给社区做了个App,请社区看看还需要哪些功能?”大年初一一早,北干一苑社区党委委员杨春婷收到了方春富发来的“安装包”。原来,方春富了解到社区防疫工作繁重之后想到,要是有一款App,可以实时查询风险区域,帮助大家了解相应管控措施,就可以大大减轻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也可以更方便居民。
于是,方春富收集了相关官方平台发布的消息,制作了一款“来萧健康风险管理”App。在这款App界面上,有“2+14地区”“14+7地区”“返杭政策”“本地三区”“发热门诊”“核酸检测”“通讯录”“移车服务”“备用功能”等10多项菜单,点击菜单就能查看相应内容,快速简捷。
收到这份特制的新年礼物,社工们惊喜不已。有了这一“抗疫神器”,在社区的各防控卡口,穿红背心的抗疫志愿者们通过手机操作就可快速查看并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不用上网一一搜索最新的政策消息,App里都能查到。”“各个通讯录能一键拨出电话,很省心!”经过测试使用后,大家给出了一致好评,同时也提出了可考虑增加的功能,如“发热门诊”,这样可以快速查询到各发热门诊地址;如“核酸检测”,方便帮群众查找附近的核酸检测采样点。方春富一一采纳。
实践检验,不断改进,为了让这款App更好用、用得长久,能为更大范围的防控工作提供支持,现在方春富每天还要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更新数据,继续优化模块功能。“抗疫是一场人人都要参与的阻击战。”方春富说,每一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希望大家都能以自己的方式,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颜如花:
古稀之年正是发挥余热好时候
在城厢街道藕湖浜社区,一说起会剪纸会做衣服会吹葫芦丝的颜如花,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颜老师可真是一位热心人哪!”
颜阿姨今年78岁,耳不聋,眼不花,走起路来步子轻健。她说自己小时候家里穷,没读多少书,退休后上了18年老年大学,学会了剪纸、拉二胡、打腰鼓、唱越剧、吹葫芦丝、裁剪衣服等各项技能。学以致用,可贵的是,颜阿姨收起了学生,上起了公益课,毫无保留地把这些技能教给别人,成为了大家口中的“颜老师”。
2008年搬到现在的社区后,颜阿姨很快融入到居民中,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居民服务。也是从这一年起,颜阿姨每年春节前都要准备100多幅剪纸作品,为居民送福。她的剪纸作品篇幅比较大,上面的图案是用刀一笔笔刻出来的,费时费力。100多幅作品她要花费三四个月时间,做到手背上青筋凸起。但看着居民的欢喜劲儿,她的心里就像吃了蜜糖一样。
颜阿姨心灵手巧,上了裁剪课后,就自己做起了背心、连衣裙、大衣等,样式别致,穿着合身。渐渐地,邻居们都知道颜阿姨会做衣服,就上门找她帮忙裁剪或缝纫。就在昨日上午,就有位邻居拿着布料来找颜阿姨。颜阿姨二话不说,在缝纫机上踩了半个小时,为邻居做了两床被套。“邻居找我帮忙,只要我能做的,我一定帮。”颜阿姨说。
2018年,社区想请有才艺的居民开班授课。颜阿姨听说后,主动站了出来,免费给居民上起了葫芦丝课。从最初的七八个学员,到现在的20多个学员,其间虽然陆续有人员进出变动,但颜阿姨的课每周一节,雷打不动。在她的认真教学下,学员们个个成了高手。每次社区组织活动,颜阿姨和她的学生一定会献上一曲悠扬动听的葫芦丝,为大家助兴。每年暑假,颜阿姨还会给青少年上公益课,教他们吹葫芦丝、剪纸或做丝网花。
别看已经78岁了,但颜阿姨笑说自己比现在的美国总统还小一岁,正是发挥余热的好时候。为此,她一直是社区最忠实的志愿者,只要社区有需要,她一定冲在前面。环境整治时她拿着火钳拾垃圾,交通文明劝导中她举着“大拇指”劝导行人,疫情期间她拿着测温仪守在卡口,几乎每一次志愿服务中都有她忙碌的身影。“能为大家做事,我很开心。”颜阿姨说。
“如果要找身边的雷锋,我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颜阿姨,她的热心助人和无私奉献,正是对雷锋精神最好的诠释。”社区工作人员小汪说道。
于冲:
18年累计献血总量达92300毫升
他,曾是一名钢铁战士,目前在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保卫科从事市场安全保卫工作。工作之余无偿献血,至今已有18个年头,累计献血总量达92300毫升。他,就是50岁的于冲——“部队的培养让我认识到,爱国护家不一定要上战场,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献血,是于冲内心军人精神的延续。作为一名“热血”市民,于冲的献血往事可以追溯到2004年。“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献血是在城厢街道新世纪广场的献血车上,因为身材瘦小,家里人还让我考虑一下,但一想到身子里的这股热血能救人,我就情不自禁地跨进了车子。没想到这一跨,便让我和献血这份光荣的事业结下了无法割舍的缘分。”当时涓涓血液从身体慢慢流向血袋,他突然思绪泛起,“我的内心有军人的一腔热血,我可以从小事做起,献血也是为社会、为他人所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本又一本的献血证记录了于冲这些年的爱心轨迹。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只要有患者需要,只要一到献血间隔期,于冲就会按时出现在献血屋“为爱举手”。从2004年至今,他已无偿献血268次,单次献血量也从最初的每次200毫升到后来的400毫升。他用这根“红色纽带”将自己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紧紧相连,将生命的希望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每一个需要的人。
捐献的时间久了,去的次数多了,于冲跟萧山无偿献血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也都成了熟人。虽然于冲现在还没有专门注册加入志愿者行列,但每次去的时候,他都会帮着工作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扫码、填表、做检查……对于冲而言,这些基本流程已熟记于心。而每次去捐献,他也都会指导初次捐献者,怎么量体重、血压等。
从献全血到献成分血,每一次他都抱着“能多帮助一人就去帮”的心态坚持着。于冲告诉记者,作为普通人,为国家做不了太大的贡献,能通过献血帮助别人,挽救他人生命,他觉得很有意义、很光荣。此外,因捐献机采血小板对于血液质量要求很高,为了能提供健康的血液,于冲坚持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身体、健康饮食,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献血的好处,带动他们积极参与到无偿献血中去。
“只要一伸手臂,就能挽救一个垂危的生命,团圆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每次献血,看到自己鲜红的血液流出身体的时候,觉得那不仅是一袋血,而是承载着一份健康,承载着一份生的希望,有什么是比挽救他人的生命更快乐的事情呢?”这是于冲的心声,也是他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的善举。这条路,他将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