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山区26县实现共富
发布时间:2022-02-28 10:59:35

加快实现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是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面临的重要任务。其中,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是重要途径之一。这并不是要逾越某个发展阶段,而是因地制宜,把其他地区的科技优势与本地的特色资源充分结合,增强山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从而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加快缩小与先发地区的发展差距。

加强产业需求分析,提高科技成果吸纳精准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不管是地理位置、容纳空间,还是资源要素、产业链条,山区26县相比沿海、平原地区,都缺乏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推动山区26县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技术的重要支撑。

加强对山区26县产业的科技情报分析。技术对接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重要手段,需求挖掘是技术对接的重要基础。要运用知识图谱、产业地图等分析方法,充分了解山区26县各领域、各行业科技创新的现状,摸清当地的技术需求与创新链短板,以便更加精准地进行技术对接,解决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

运用数字技术充分挖掘山区26县企业技术需求。“十三五”期间,浙江省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等取得积极进展,浙江数字技术应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提炼山区26县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发展的技术需求,为后续匹配科技成果、实现技术精准吸纳奠定基础。

做好省外技术吸纳的技术跟踪。我省要跳出山区26县发展山区26县。目前山区26县的省外技术吸纳主要来自广东、江苏、安徽、福建、上海和山东等地,应密切关注相关省份科研方向,做好相关成果与山区26县产业的精准匹配和衔接。

优化要素支撑保障,提升科技成果承载力

科技成果承载力是山区26县通过科技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承接科技成果转移、推进产业升级,载体建设是基础,人才和资金支撑是关键。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山区26县应以本土人才培育和外部人才引育为重点,形成“两轮”驱动。全面推进人才选育各项工作,探索“比武选育”“委托培育”“专技专育”“乡贤育才”等方法,创新本土人才选育方式。系统深化外部人才引育工作,探索“政策引才”“亲情揽才”“以才引才”“乡贤举才”等方法,创新外部人才引育方式。

为产业载体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财政金融支撑与保障。积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实施相关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共建。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实现金融与技术、项目园区等区域实体的有效联通。

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推进老旧设施更新换代,加大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全面提升对产业的承载能力。广泛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打破传统的产业分工和企业组织形式,形成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信息交互与智能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

宣贯先进技术理念,提升科技成果落地成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相结合,才能彻底拔除穷根、避免返贫,擦亮共同富裕的成色。

加强对先进理念的宣贯。山区26县要立足自身,增强“造血”机能,打破封闭意识、小农意识、边缘意识,树立自立自强观念。要进一步破除“等靠要”“小富即安、小进则喜”等观念,加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宣贯力度,形成“不甘落后、奋力赶超”的发展氛围。

加快推动科技力量下沉。根据山区26县发展的实际需求,将科技特派员工作向急需领域拓展,发展工业科技特派员,并逐步由一产向二、三产业拓展,向农村的新兴产业、社会治理、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等其他领域拓展,构建科技特派员全方位、全产业链服务的新格局,推动实现人才和技术对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建立产学研联盟,持续扩充技术转化人才队伍。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紧密型”“松散型”等方式与山区26县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组建技术创新小组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企业与高校人才流动机制,以重点科研项目为载体,联合培养理论与应用并举的复合型人才。让高校专业博士深入山区26县,开展科技项目研发、应用、推广,让相关领域的基层行政人员到高校或是科研院所进修、学习,掌握基本的科技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形成人才双向流动和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体制机制。

【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廖中举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