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徐迅雷:读研渐成“必需品”
发布时间:2022-02-23 12:20:52

考研火热,读研热火。2月21日,多地开通2022年度考研初试成绩查询通道。从初试成绩看,400多分“大神”扎堆,引发了一番“喧哗与骚动”。

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逐年攀升,考研热持续升温。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增幅高达21%。

有大学老师说,“大概5年前,班里约50%的人表示要考研。而现在,考研意愿在大一新生中比例高达80%。即使到了大四,也有超70%的学生在备考。”本科教学重通识,硕博教育重研学。多年来,许多大学也在扩招研究生,现在不少大学在校研究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

随着教育的发展,读研渐成“必需品”,过去硕士研究生是向高端人才靠的,现在越来越向普通人才靠近,几乎成为了本科生的延伸。不是硕士,找个好工作的难度要大很多。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年度人数首次超过千万人。这么多学子毕业走向社会,就业压力无疑很大。国家层面,将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个人来看,学历高者更具就业优势。

新近在杭州有一份拟录用中学教师名单引发关注,186人中有162名硕士、4名博士,有的硕士毕业于斯坦福、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其实这将越来越成为常态,不必看成是什么“神仙打架”、“卷”出天际。人才供求是市场化平衡的结果,高学历人才成为中学教师,并不是别人强迫的,是人才市场的选择。

至于“高段位”的硕士博士能否当好中学老师,那当然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虽然是名校毕业,却不太懂得如何“向下”教好学生;而北大学士、清华硕士出身的李永乐,到中学担任物理教师,课讲得非常好,甚至火出了圈,成为了网红。一直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家于漪老师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如果有更多的硕士博士毕业后成为这样的“双肩挑”教师,那当然是好事。

热爱学习,喜欢读研,这是人生乐事。教育成才,有着“渐成原则”,个体生命的发展过程,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教育学习尤其如此。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纳尔逊·曼德拉曾说,“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这里的“改变世界”当然没有错,但首先是要“改变自己”。就算读研毕业不再读博而是参加工作了,今后还要继续学习,让“连续性”不中断。

每个人都需要毕生的学习成长,不要说在校学习期间不可躺平,其实毕生都不能躺平。“躺赢”的事几乎是没有的,然而“躺平”的世界一直在试图改变众人。韩国电影《熔炉》结束语中有句名言:“我们一路走来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这很有启示意义。教育要培养学子“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可是,“葛优躺”与“躺平”却有很大的诱惑力。躺平了就是“逸”,“逸”的反面则是“劳”,“逸”惯了就变成了“好逸恶劳”。所以,一旦被改变成躺下、躺平了,学习教育的连续性必然也就中断了,这是需要警惕的。

在读研渐成“必需品”的时代,作为家长,务必要支持、鼓励孩子继续求学——通过读研读博,人生要走出“历史三峡”!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