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夏效鸿:用中医思维疏通城市“经络”
发布时间:2022-01-26 11:31:15

对行车难、行路难问题,各地都不断开出“药方”加以治理,取得了不少成效。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在谋划民生实事时,也列出不少道路整治项目,受到百姓点赞。浙江城乡各地都在快速发展,一些新问题会应运而生。笔者认为,治理城市行车难、行路难问题,应增强系统、科学、前瞻思维,注意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更注重用中医思维疏通城市“经络”。

勇于打破惯性思维。城市的本质属性是为人提供舒适和谐的生活。倘若城市经营者片面关注经济效益,就容易弱化社会效益、人文效益、生态效益,从而导致城市运营与城市管理“两张皮”。

从这个角度出发,城市交通治理应打破“为车而治”的惯性思维,做到“人”“车”兼顾甚至更加突出以“人”为出发点。比如,一些道路、街区过度强调行车功能而忽视人的需求,片面治理机动车拥堵而忽视了市民的出行效率。一些街区由于隔栏太长、道路太宽、天桥太远,导致两侧店铺通达性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流量,反而让商业街失去“人气”。这种现象应该注意避免。同时,也要破除“治堵就要造桥拓路”的惯性思维。在现实中,一些区域确实出现“越修越堵、越堵越修”现象。这种现象也启发城市管理者注意从科学规划和系统治理上作出改进。治堵犹如治水,要在“疏”“导”上多下功夫。此外,还要破除“以费抑车”的惯性思维。提高停车收费曾有过短暂的抑制车流作用,但随着人们对停车收费的逐渐适应,一些地方并不能从根子上解决停车难问题。

科学定位交通主体。越来越多的城市开通地铁,造成城市地面公交整体客流下降明显,而地铁却往往出现拥挤。为避免地面公交在闹市区车抢人“吃不饱”、偏僻区人等车“吃不好”,而地铁却人满为患等现象,须对公共交通主体功能定位进行调整。发挥地铁“主力军”作用。以杭州为例,地铁日均客流从2016年的73.43万人次增至2021年的280万人次,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达56.83%。未来部分线路不妨通过增购列车、加密车次的方式增加运能。强化公交车“后援团”角色。让公交车从“冲在前线”的“主力军”后撤到“巩固后方”的“后援团”,重点承担未通地铁区域的载客服务、地铁未达区域“最后一公里”的接驳功能。赋予慢交通“补给线”功能。构建绿色慢行交通系统,缩小机动车道,拓宽自行车道,建设行人绿道,为绿色出行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精准分流出行流量。对公交、地铁的线路、班次、到站时间等进行实时显示,增加拥堵预警功能,为乘客出行提供参考。优化地铁运行方案,采用高峰时段加密车次、对远程路线设置“大站车”等,吸引更多中远距离乘客,提高城郊线、城际线客流强度。实行地铁“峰谷价”制度,拥挤地铁线路可通过非高峰时段地铁价格优惠机制进行分流、错峰。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夏效鸿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