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宋韵,往往并称。风势浩大,所遇披靡,故称唐风;声韵悠长,余音不绝,故称宋韵。以时代论,中国古代帝制历史时期,自秦至宋发展近一千两百年,自宋至清又延续近千年,宋代基本处在中段;以地域论,宋代前期的统治中心位于中原地区的河南开封,后期则移至江南地区的浙江杭州,皆未远离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带的秦岭-淮河一线。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相继建立的政权,宋人虽然在军事上长期处于防御状态,但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却形成了极强的感召力和辐射力。持平而论,如果说汉唐盛世宣告了中华民族向心力的空前增强,大一统的元明清三代证明了中华民族凝聚力趋于稳固,宋代则实有归拢残唐、赓续华夏的重大勋劳。
历史的研究与传承,是为了时代的发展与创新。宋代文化,已成历史之陈迹,但宋韵文化是可以、也需要在历史中追寻的遗响。宋代昌隆的文化,形成了独到而深长的意韵,流传与影响至今。文化者,必须有其精气魂魄,亦须在随物赋形中生生不已。置身新时代,以今人的视域来推溯宋韵文化,即大致可向形而上者和形而下者两个层面探寻。
宋韵文化的精神基调,是家国情怀的铿锵韵响。宋王朝与南北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相峙相争的政治格局,乃时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亦受到了气候变迁等环境因素的极大影响。战争的阴影伴随宋代兴衰始终,使宋人形成了极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在国家内部治理方面,宋代的 “士大夫政治”一改前朝历代的“门阀政治”风习,寒门庶族可通过更为公正的科考体制踏入仕途,参与对民族与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与把握。由此,个体与社会、身家与国家,结成了宋人不可分割的一体理念。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便是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进退两忧,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磊落胸襟。在哲学的园地里,理学大家张载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掷地有声的“横渠四句”。
宋韵文化的思想要义,是经世济民的通达韵律。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又与相继崛起的少数民族王朝抗衡三百余年,维护了中国大部分尤其是南方地区的长期和平稳定。宋朝境内发达的货殖活动和远抵东南亚、印度与中东的海路贸易一道,反映了两宋经济内外双循环的繁荣格局。随着经济活跃发展,文化也在不同阶层间交互流动,印刷技术在宋代开始流行,加速了文化知识在民间的普及。进入统治阶层的知识精英,与前代文人相比,也更具经纶世务的思辨与实践能力。如范仲淹、王安石,不仅是一代文坛领袖,更是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的主持者。在学术思想领域,宋学与汉学对峙,在新儒学的创变中发展出了成熟完备的程朱理学。而浙东学派继续往前推进,吕祖谦、陈亮、叶适各为代表的金华学派、永康学派、永嘉学派,阐述了富民以强国的理念,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宋韵文化的审美精髓,是随俗雅化的从容韵致。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也是唐宋两代文学的各自代表。词作为诗歌体裁,萌芽于南北朝,兴起于隋唐,圆熟于两宋,特征是倚声填词、曲辞长短不一。词在宋代蔚为大观,与当时繁荣的市井文化、丰富的文娱生活息息相关。柳永自比“白衣卿相”,在词中极写都市风情和世俗情感,“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嗣后的苏轼、辛弃疾,又打破了“诗庄词媚”的定见,以“大江东去”“千古江山”的慷慨豪迈,为宋词注入了新的品质。李清照的“易安体”,自名一家,与男性词人相颉颃。在传世的宋画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两幅长卷,并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前者俗而后者雅,但二者都是倾尽画师心力的鸿篇巨制,展现了雅俗兼备的宋代审美风尚。
宋韵文化的生活旨趣,是人间清欢的纯真韵味。宋人追抚璀璨风流的唐朝,回顾惨烈混乱的五代,对于宝贵而又脆弱的和平生活,尤为珍视。故而我们能看到,宋人极具在寻常平淡事物之中寻见趣味、寄寓情志的禀赋。宋人日用器物,以瓷器为盛,赵宋皇室,亦不以金玉为贵。宋代瓷器,汝、官天青,定窑牙白,设色素雅、造型简约,却能引人进入“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插花斗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宋人可以于平凡微小的事物中,排遣郁结、洗涤世尘。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发现宋韵文化的两种特质:其一是在接续古今时气韵生动,于传承中生流变、有开拓。宋人站在生死存亡的历史转捩点上,以“六经注我”的胆识,在精神与物质文化诸领域都做出了积极变通的探索。其二是在自我挺立中风骨清健,于困顿中守独立、求答案。范仲淹以《灵乌赋》表达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不折意志。朱熹讲“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心即理”,学说相互抵牾,然都有一种振作精神、穷究真理的哲人气概。
移动历史的目光,从河姆渡到良渚再到三星堆,从二里头到殷墟再到洛邑,从长安到杭州再到北京,我们看到的是华夏与四裔从“满天星斗”到“众星拱月”再到“日月恒升”的漫长历史征程。中国与中华民族的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塑成的,而是历经万千险阻与激荡,随着中华文化向心力和精神凝聚力的不断增强,由各族人民克服分歧、携手作出的共同抉择。在历史的面向上,我们应当明晰宋韵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理解宋韵文化是什么;在不失原本、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我们还应当坚持文化自信,探明宋韵文化可以是什么。陈寅恪先生曾说:“宋代之史事,乃今日所亟应致力者。”在历史中载浮载沉的宋韵文化,正期待着我们将它重新唤醒,在新时代的礼乐生活中“活起来”“传下去”“走出去”。
(朱睿达,浙江外国语学院讲师;赵红娟,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