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梳理过去半个月浙江、杭州的大事要事,“民营经济”四个字跃然而出。
这是以“民营经济”为核心聚焦点,以“助企开门红”为工作主抓手的半个月。
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在杭州高规格召开,省市领导密集走访调研、上门服务,帮助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稳中求进、创新发展鼓劲提气和助力赋能。
省委省政府释放的政策信号无比清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这也为杭州这座“民营经济之都”重整行装再出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
“最大特色和优势”
需要最坚定力挺
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就是重申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
众所周知,我国民营经济有一个“56789”的说法。5——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60%以上的GDP;7——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民营经济的企业数量占90%以上。
具体到民营经济的大省和强市——浙江和杭州,不仅符合上述结构性特征,部分指标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地位和重要性更加凸显。
对此,省委书记袁家军在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用三句话加以概括:“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的金名片,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民营企业家是浙江的最宝贵资源、最宝贵财富。”
而杭州作为浙江省会城市,2021年有36家民营企业上榜“中国民企500强”,上榜企业数量连续19年蝉联全国城市第一;“2021浙江民营企业200强”里,“前3强”都在杭州,分别是阿里巴巴、吉利控股集团和荣盛控股集团;在全国工商联开展的“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活动中,杭州已经连续3年排名“营商环境最好的10个城市”之首。
我们说杭州是中国的“民营经济之都”,可谓恰如其分、当之无愧。
如今,浙江和杭州所担负的使命重责——共同富裕示范,又更加迫切需要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的更大作为。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就是一场有关“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社会实验。在这场社会实验中,民营经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只有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多创造就业岗位、多提高员工薪资、多产生利润税收、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同时“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夯实物质基础,为贯通包括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在内的整个社会收入分配格局注入源头活水。
正如袁家军所指出的,民营经济成为发展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平稳发展的压舱石、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共同富裕的主引擎。
对于浙江和杭州而言,“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当然需要最坚定的力挺、最有效的保护、最有力的支持。
逆境之中更需
“开门有阳光”
然而,毋庸讳言,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民营经济发展遭遇了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去年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有着极为精准凝练的概括: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浙江和杭州的民营企业家们在市场风浪中搏击,必然对此有着更加切身的感受。
比如需求收缩,受疫情持续反复影响,部分传统线下服务行业如餐饮、住宿、旅游等仍面临客源不足的问题,还在艰难恢复之中。又如供给冲击,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涨价挤压了部分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空间,进出口“缺箱”“缺舱”“缺柜”推高了物流成本,芯片、数控机床等“卡脖子”关键零部件短缺阻断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至于预期转弱,则与前两重压力密切相关,因为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部分企业家发展信心不足,不敢增资扩产、不敢转型升级、不敢加码布局……
逆境之中,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的适时召开,“助企开门红”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广大民营企业“雪中送炭”,让他们在数九寒天“开门有阳光”。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捷近期密集走访调研了钱塘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区、临平区等,深入开展“助企开门红”和企业大走访活动,直插一线、直奔现场为企业纾困解难。
在钱塘区,刘捷强调要落实落细各项惠企政策,把服务精准送到企业发展的急需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塑造变革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一季度开门红和社会大局稳定。
在滨江区和萧山区,刘捷强调要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进一步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加快民营经济数字变革,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实现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在余杭区和临安区,刘捷强调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充分彰显城市魅力。
在临平区,刘捷强调要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强化技术攻坚,带动产业集聚,不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凛冬终将过去,暖春必会到来。杭州的民营经济,也必能在政企合力、奋楫前行的接续努力中,实现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