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将过年,你是否会留杭过年?
继杭州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推出600元消费券大礼包之后,临平区近日又推出“留临过年”大礼包,拟向符合条件的非浙江户籍员工发放1000元/人的现金补助;滨江区则发起“滨滨留你过大年”关爱外来务工人员活动,并拿出了“关爱暖八条”举措。
关爱和温暖不仅仅来自政府部门,不少企业也已自发行动起来。建德市更楼街道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的西安籍员工翁江,在面对记者时,言语中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充满期待:“最近老家疫情形势严峻,在厂里过年其实也挺好的,有很多同事和我一起过大年,也很热闹。关键春节期间我们还有三倍工资,还有年夜饭,周边游……挺开心的!”
如何认识“留杭过年”?新华社日前一篇报道的标题——《“就地过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吗?格局小啦!》就值得引用:固然,疫情严峻复杂,“就地过年”有助于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减少人群聚集,降低病毒传播风险,所以我们说“就地过年”就是为疫情防控作贡献,就是舍小家、顾大家。然而仅仅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看待“就地过年”,既不全面,更缺少高度——“就地过年”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无数外来务工者不再仅仅是城市的过客,而是与所有市民一样,是这座城市的主人。在节日来临之际,不再大包大包舟车劳顿而是安享杭州这座城市的发展成果,自然也成为他们的一种选择。
10年前,笔者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分析“春运”的由来:中国之所以有春运,固然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以及中国人的“回家”情结有关,但另一面,也与外来务工者在城市的权利处境有关——如果未真正融入城市,既无法把家安在城市,城市也无法给他们家的感觉,那么“回家”就几乎是每年春节来临之际他们唯一的选择;也只有在“家”里的时候,才会感觉一年来的打拼很值得,才会收获自己期望得到的那份认同与肯定。如今再看“就地过年”的新气象,其实完全可以剥离疫情这个大背景,视之为外来务工者权利地位的提升,同时也是城市文明高度不断提升的一个重要参照。
什么是“家”?有亲人处即是家,有温暖处即是家。杭州之好,不只是“故乡无此好湖山”,更有“人情似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