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日报讯 密密麻麻6万字,两本厚厚的笔记本,这是84岁老党员郭初梅送给自己的2021年“年终礼”。在郭初梅的书架上,这样的党史学习笔记共有13本。
这13本笔记或大或小,或厚或薄,有的还是用各类不同的纸张简单装订在一起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对党的初心。”郭初梅说。
翻开郭初梅递过来的两本A4纸大小的笔记本,每一页都写得满满当当,还有不少修改的痕迹,有的用红笔直接修改,有的补充着不同的内容……“下笔之前,我都要认真研究,吃透精神,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它装进脑子里,变成自己的心得感悟。”
如最近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他就写了5篇学习体会,包括了自己对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阅读体会,对“两个确立”重要意义的理解,以及如何学习宣传全会精神的看法等等。
“有些内容我是学习专家的解读,结合自己的感想整理而成的。”郭初梅说,现在有了智能手机方便多了,像《新闻联播》《共同关注》《东方时空》《海峡两岸》等节目,以及“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观察者网”等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都是自己平时学习党史的素材。如今,郭初梅每天起码有五六个小时花在学习上,这已成为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郭初梅告诉记者,工作的时候他就零散地写一些党史学习体会,“系统性”写作源于退休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社区邀请老党员分享党史学习感受,他受邀参加。“我这么大年纪的人,说不好普通话,很多年轻人都听不懂。我就和社区说,自己的感想可以写下来,让大家看看。”
“年轻人都习惯用手机阅读,我就尝试把文字都搬到手机上。”郭初梅说,“我特地把一些精华内容摘录下来,方便大家阅读和理解。”
就这样,2017年,郭初梅换掉了自己的老年机,用起了智能手机。然而他毕竟是八旬老人,与新事物的磨合相当不容易,尽管在笔记本上已有了文字,但把文字“搬”上手机还是要费不少工夫。
“一开始,我连怎么修改、粘贴都不会,一不小心打了错字,只能删了重新打,一遍不行就再打一遍,传一篇稿子就要好几天。”郭初梅毫不气馁,经过不断摸索,现在已经能把微信、照相机等功能用得很溜了,网上和年轻人沟通毫无障碍。
只要写下学习体会文章,郭初梅就会第一时间把手写稿通过手写输入法转到手机上,再分享到社区党员群里,不少年轻党员都为他点赞。他表示:“活到老,学到老,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坚持学习不掉队,把学习体会分享给大家。”
郭初梅对党史精神的学习不仅在笔头上,更在平时的生活中。
因为喜欢拉二胡,郭初梅就把自己的特长用实际行动传授给更多人。每周末,他都会在家义务教一群孩子拉二胡。这些孩子中最大的上小学六年级,最小的还在读幼儿园,每周每人都是1小时的1对1授课。“和城区孩子比,农村孩子享受的教育资源相对少一些。虽然我一把年纪了,但想到能发挥余热,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感到很开心。”郭初梅说,只要孩子们想学,自己还教得动,就会一直教下去。
临近年末,郭初梅把几个孩子聚在一起集中排练节目,准备在春节时用视频的形式向全村父老乡亲拜年,也给孩子们一个展示的平台。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国家帮我们做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郭初梅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不断学习,服务群众,发挥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