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6位摄影师历时一年聚焦——100幅影像 留住小河人家的温暖记忆
发布时间:2021-12-07 09:22:15

大运河畔,三河交汇处,小河静静流淌。

温暖、艺术、智慧,这是拱墅区小河街道为人熟悉的底色,市井和诗意在这里交融。

漫步小河,可以感受大运河畔浓郁的烟火气,小河直街里延续着运河人家的风土人情,小河油库公园里还能找到工业时代的印记。

居住在小河,更可以享受被文化滋养着的幸福生活——这里成立了主城区首个街道级文联,单向空间书店、小河驿智·序空间、影空间、海小枪枪童书馆、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小河驿·昆曲国际会客厅等文化阵地串珠成链,渗透在了老百姓的生活当中。

文化,像绿地一样随处可见、触手可及,是小河一路走来的初心。

近起,本报记者与小河街道微融站的工作人员一起,走进这片藏身市井的文化空间,在小而美的烟火街巷中追寻他们的诗与远方。

杭州日报讯 近日,在大运河畔的“小河驿·影空间”里,举办了一场最能展现小河市井烟火味的摄影展,记录了100位生活在小河街道老人们的瞬间。

摄影师的镜头下,一张张有褶皱、有质朴、有慈爱、有憧憬的脸映入眼帘。在他们当中,有抗美援朝的老兵,有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三八红旗手,也有扎根基层一线的工人。

100幅影像,是小河人家生活最美好最朴实的记忆,是一代人的人生缩影。策展人盛日剑说:“作为摄影工作者,能用100位老人的纪实照片,讲述他们的小河故事,是一件特有意义的事儿。”

A

社区点滴变化,他都了然于胸

得知自己上展后,已经90岁的武存升说啥都得来看看。微微驼背可步履轻健,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他的举手投足间仍存军人风姿。

望着当年参军学生的合影和自己入伍的照片,这位历经抗美援朝战争、并在唐山大地震中徒手解救11人的老战士开始回忆:“跟以前的日子比,我在小河街道的这30多年太幸福了。”

1986年,塘河路边还是大片农田和自建房的时候,他就住进了塘河南村38幢,看着新村、南村和北村依次建成,变化巨大。

让老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近年来小区综合整治完成,外立面翻新修葺了、自建小院被取缔了、垃圾场规划成了齐整的车位、昔日的大水坑也成了农贸市场……整个社区慢慢清爽、干净,多年来的点滴变化,武存升看在眼里。

“我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有责任让生活的环境更好。”小区基础设施升级后,他也很关心社区的文化建设。没有疫情的时候,阳光老人活动区是他常去的地方,和老友们读读报、唠唠嗑。

B

磨了一辈子剪刀,做了半辈子志愿者

用跟剪刀打了74年交道的手抚摸着布展的相框,看到自己那张身穿红马甲为群众免费磨剪刀的照片,冯正兴很感动:“我10岁进张小泉剪刀厂做学徒,1994年退休后开始为群众磨剪刀,几十年过得可真快啊!”

其实,社区里的老邻居们早已有了默契,会在每个周六早上来到工匠馆,请冯师傅磨一磨剪刀。这事儿,冯正兴一坚持就是27年,被大家热情地喊作“剪刀老头”。

“在我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是街坊邻居伸出了援手。”冯正兴说,“别的也不会,我就想报答大家,帮大家把剪刀磨好,到现在已经累计磨了13万把。”

早些年,他成立“冯正兴志愿者队”,穿着红马甲穿梭在吴山广场、翠苑;前年,在社区的帮助下成立了工匠馆,也是志愿者团队的集结地。

一心想着别人的他,很少考虑自己。1963年,他随厂搬入董家社区,近60年一直生活在小河街道。

“社区的老房子也经过几轮改建,我原来住的平房只有25平方米,现在住多层,有65平方米。”他很高兴地说,“外立面前不久翻新了,楼梯也做了‘精装’。”

除了磨剪刀,冯正兴还义务担任董家新村18幢的单元楼道长、居民代表,参与小区建设,推广社区志愿者队伍。

C

百姓家门口的摄影艺术空间

一个紧跟变化,知足常乐;一个无私奉献,初心不改。他们都是小河百名老人影展中普通的两位,是美好生活的参与者,在小而美的烟火街巷中追寻他们的诗与远方。

据了解,此次摄影展是由街道主策划,盛日剑团队的6位摄影师,历时近1年义务拍摄制作完成的,以纪实摄影的方式,最终将辖区内老年人那些尘封的岁月呈现于世,生动地讲述了令人难忘的小河故事。“此次摄影展的内容非常有意义。”小河街道党工委委员顾建峰动情地说,“‘小河驿· 影空间’是摄影名家与基层文化阵地的强强联合,今后我们将立足小河,放眼运河,做好运河文化的发掘、记录、传播和展示。”

“小河驿·影空间”位于明真宫1号,是拱墅区小河街道花费一年时间打造的大运河畔百姓家门口的摄影艺术空间,分上下两层,一楼是摄影展厅,二楼是钟黎明、吴宗其、裘志伟、赵刚四名摄影名家的工作室,总面积500多平方米,集展览、交流、推广、培训于一体,让摄影文化真真正正走到百姓身边,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9月29日正式揭幕后,“小河驿·影空间”第一时间策划了人民摄影“金镜头”(2020年度)获奖作品展。“这是人民摄影‘金镜头’获奖作品首次在杭州展出,也是第一次办在百姓家门口,实现与百姓零距离。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这些看得到、摸得着的民生项目,正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原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省新闻摄影学会秘书长裘志伟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项捷 拱墅微融圈 朱颜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