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王俊勇:诚信守法 走向社会第一步
发布时间:2021-12-06 08:55:23

最近几年,我市持续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给出了不少真金白银的补贴。不料,有人竟然动起了歪脑筋。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批典型案例,其中一例涉及47名应届高校毕业生骗领我市人才补贴案,引发众多关注。

根据我市的人才政策,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到我市工作或自主创业,可以获得一笔金额不等的生活补贴。万事开头难,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常常会遇到很多生活难题。对来我市工作创业的应届毕业生发放补贴,体现了我市人才政策的善意与诚意。没想到,这么良好的初衷,也有人想方设法钻空子。2020年5月至6月,韩某等47名应届毕业生在我市某企业短暂缴纳社保,虚构劳动关系,共骗领补贴49万元。

骗领人才补贴,不仅失了诚信,还违反了法律。我国《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现在,这47名应届毕业生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处罚。可以说,他们一点也不冤,因为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或许是他们走上社会后的第一课。

对于这一案件的处理,检察机关也充分把握好了尺度与分寸。这47名应届毕业生均涉嫌诈骗罪,但其中46人情节轻微,且有退赃悔罪等符合从宽处理的行为,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予以训诫;另外1名情节严重者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并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这样的处理方法,符合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体现了“治病救人”的思路。毕竟这些毕业生刚离开校园,一时糊涂有了轻微违法行为,应当接受处罚,但也应该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年轻人的人生之路还很长,他们摔过一跤之后应该也会记住教训,树立起对法律的敬畏,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相信这也是司法机关的本意。

这一案件,也给广大企业和年轻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教育课。对于企业来说,虚构劳动关系协助他人骗取补贴,是企业失信行为,也是违法行为。随着我国信用体系的完善,失信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可能还会受到更多限制甚至处罚。对于个人来说,如果因为骗取补贴之类的行为留下信用污点或受到刑事处罚,职业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不利影响,得不偿失。所谓人才,一定是德才兼备,德在才先。如果品德失守甚至触犯法律,无论学识多么丰富,都不配“人才”二字。

杭州求贤若渴,爱才惜才,但也绝不容忍违法行为。现在,相关人才补贴的政策及时进行了修正,堵上了漏洞。也希望热爱杭州的青年才俊们在这座城市踏实工作、勤奋创业,用心珍惜、积极回应杭州的这一份真诚与善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王俊勇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