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双减”再出真招!教育部日前印发《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从适用范围、基本原则、鉴别依据、实施要求等四方面入手,统一鉴别原则,建立标准规范,为校外培训项目再次划定“红线”和“底线”。
《指南》的下发,有利于全国“一盘棋”,有利于统筹均衡。事实上,落实“双减”意见,广东、上海、浙江等地此前已先行一步,纷纷出台相关标准指引等——广东提出,学科类培训项目培训内容范围比例>50%即鉴定为学科类;上海提出鉴别时要“以课程项目而非单独的一节课为评判对象”;浙江建立专家委员会,实施科学鉴别,精准查处校外培训隐形变异和打“擦边球”做法。这一次全国《指南》的出台,无疑吸收了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并对标准进一步统一和固化,既防范标准缺失,也防范标准不一,有效避免各地冷热不均。
《指南》所提出三大原则,剑指校外培训“名不符实、隐形变异”等——“坚持严格规范”,就是重申严肃性,将“双减”推动到底没有观望余地。一段时间来,学而思、新东方、学大教育等先后宣布停止K9学科类校外培训服务。人们关注这些头部教培机构企业走向,从中也显示对“双减”关切。“坚持科学严谨”,重在提升专业性。这就有必要吸收各方面专家一道参与,成立专家队伍,逐一进行甄别。“坚持统筹协调”,强调的是全局性。“双减”自上而下,唯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才能彻底封堵校外学科类培训生存空间。
用好这份鉴别“指南”,有利于从严监管,也避免搞“一刀切”、扩大化,误伤一些好的非学科类培训项目。与此同时,《指南》的下发,也有利于促进教培机构严格自律。也因此,这一次《指南》在“实施要求”中着重提出,要“建立分级指导机制”和“建立专家鉴别制度”,体现的是科学审慎态度。什么样的鉴别意见才是权威的?始终做到客观、公正、独立,才会使人信服,这就有必要吸收各界专家参与其中。事实上,此前浙江在出台相关鉴别“指引”时强调成立的鉴别专家委员会,程序上可由培训机构自主申请,采取属地专家鉴别原则。金华此前对相关机构课程《科学探索—疯狂博士》《口语表达训练》等进行鉴别时,就是由相关教培机构所提出,由专家组进行判定。尽管申请方再三强调“并分为提分而设、目的也不是为了考试”,但专家组最终一致给出否定意见。可以说,第三方专家鉴别委员会的参与,既让标准执行更加客观中立,也有利于教培机构在从事非学科类培训时精准拿捏。
以《指南》下发为推动,各地必须落实属地行政管理责任,明晰界线、从严要求、规范程序,一方面严查线下变线上、客厅变课堂等;另一方面,要努力让鉴别做到权威、客观和公正,彻底堵塞浑水摸鱼空间,绝不允许打“擦边球”,搞“迂回路”,挂羊头卖狗肉,虚与委蛇消解“双减”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