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乡村振兴样板 杭州这么干
发布时间:2021-11-18 11:00:43

秋意浓,千亩金色稻田里,联合收割机“隆隆”欢唱,一路甩出秸秆漫天飞舞。古柿子林里的柿子披上了金红,到处都是收获的味道。

吃过晚饭,杭州市萧山区横一村村民老赵每天都会在村里走一圈。漫步在金色稻田中,逛逛Hi鸭部落,在林场砖房改建的如意山房中体验一把茶文化的魅力,拍一拍300岁的古柿树,他说这些家门口的好风景一定要上传朋友圈,传播出去。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萧山区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为目标,坚持生活、生产、生态“三生”一体,实现美丽生活、美丽经济、美丽生态“三美”融合,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主战场在“三农”。

杭州提出大杭州“一核九星”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九星”总面积达1.62万平方公里,大杭州96%的区域面积,绝大多数都是乡村。

怎样让乡村更美好,让农民更富裕?杭州定下任务书—

日前,杭州发布《杭州高质量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打造乡村共同富裕美好社会为目标,按照“产业引领、企业主体、科技驱动、文化赋能、网络支撑、国际水准、金融创新”要求,深入实施党建领富、产业致富、城镇聚富、数智创富、改革促富、民生惠富、美丽共富“七大行动”,着力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投融资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市场化交易体系等“五大体系”,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杭州乡村振兴样板。

新起点,新目标,新使命。杭州正不断发力,在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展现省会城市担当和头雁风采,奋力描绘共同富裕大场景下新时代美丽乡村新图景。

底色越擦越靓

奠定共同富裕坚实基础

青山绵延,禅意悠远,20年间不断更迭革新,让余杭径山这片绿林环绕的美丽乡村,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先行样板。

不久前,大径山·绿创小镇正式开园。这座以茶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小镇,吸引了近10家企业和机构,通过智慧农业、现代生物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推动茶叶从农业领域向工业、医学、深加工等领域拓展。大径山也成功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青山绿水为底色,以径山为代表的杭州乡村正迎来未来。

不仅有钱塘江两岸的美丽经济线,也有中国最美县城桐庐的干净整洁和富足;不仅有空港、铁路的繁忙,也有山间小路的闲适……很多人以为山是阻碍通向富裕的拦路虎,可是在杭州,山却带给人生动的美丽。

山里人在城里有房,城里人羡慕山里的宜居,杭州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发达的产业,更一直在寻找一个地区发展的初衷。

与2010年相比,去年杭州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28.6%、193.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28缩小到1.77,均衡性排在全国前列;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从3800元提高到了17659元,实现了翻两番。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振兴乡村,改善人居环境是一个重点。萧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尊重村庄原有肌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厕所的“三大革命”,递进式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抓手,美丽乡村不断蝶变升级。

杭州是浙江省“千万工程”的重要策源地和实践地。2003年,浙江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就在同一年,杭州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通过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实现了村庄“干净有序”。

2010年,杭州在全省率先完成村庄环境整治,进入更高水平的建设阶段——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中心村、精品村、风情小镇、历史文化村落、杭派民居、精品示范线等“六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到农村污水、垃圾、公厕“三大革命”,杭州擦亮了乡村的发展底色,让乡村宜居、宜业、宜游,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18年来,杭州率先建成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全市乡村发生了全方位历史性变化。目前,杭州已高质量完成149个小城镇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1122个。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和佛山村一样,杭州的乡村纷纷开始了从“一时美”到“长久美”的追求。

美丽乡村为人们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幸福实景。以制度为保障,城乡二元结构正在消弭。

2007年,杭州将38个欠发达乡镇列入重点帮扶对象,开展“联乡结村”活动。150个帮扶重点村、732个经济薄弱村得到结对帮助,4000多个乡镇经济类项目、25万余亩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为消薄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2010年8月,杭州实施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创造性开展区县(市)协作。城区与县市对口结合,统筹发展。按照产业带动性和地域相连性,杭州东部11个城区和5个西部县(市)挂钩结对,成立5个协作组,在产业、资源、干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协作。

互利共赢的机制,解决了城乡统筹中动力不足、难以持续的“顽症”。如今,西部区县整体实力显著增强,西部五区县市(淳安、建德、桐庐、临安、富阳)GDP总量由1200多亿元增加到2400多亿元,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从146.59亿元跃升至402.34亿元,增长了1.74倍。

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杭州比许多城市都更有优势和条件。沿着“八八战略”一张宏伟蓝图,杭州10余年久久为功,铺设乡村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杭州将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共富,为此,杭州还设定了一个“1234”大目标——

一个率先,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市。

两个倍增,即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最低从30万元增加到80万元,经营性收入最低从20万元增加到50万元。

三个高于,即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高于农民收入增速。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7以内。

四个全覆盖,即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乡村数智治理全覆盖,优质公共服务全覆盖。

“里子”越变越实

村富民强加速形成

每逢大小长假,桐庐芦茨村的“民宿农家乐集群”都会迎来家家爆满的场景。“芦茨村好山好水好环境,让不少客人流连忘返,也让我们在家门口挣到了钱。游客玩得惬意,我们腰包鼓起来,大家的干劲都很足。”芦茨村相关负责人坦言,好环境好服务是很多芦茨村村民愿意留在村里创业的主要原因。

2012年,桐庐县芦茨村成为首个省级慢生活旅游体验区。在不到10年时间里,这个原本偏僻贫困的小山村“转身”成为旅游强村。

实现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仅仅依靠“卖风景”还远远不够。

“我们一方面通过完善招商跟踪服务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又在青龙坞引进风语筑等专业文创团队,目前已累计吸引返乡创业人员开办中高端民宿21家,年创收1000余万元。”该负责人介绍,村里还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盘活村庄闲置资源,在芦茨老街先后引进剪纸馆、根雕馆等文创项目,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

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产业经济是首要动力。浙江提出要推进乡村地区“扩中”“提低”,持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生态农业,多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打造新型帮共体,加快实现收入共增。

对于杭州来说,这一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及时准确回应,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大战略举措,承载了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使命。

今年8月,浙江省召开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将实施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核心的“双强行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打好农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战,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重要产业基础和物质基础。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意见,杭州农业实施产业致富行动,聚焦市场化、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国际化,强化科技、机械双强赋能,发展高效农业。

具体来说,在市场化方面,重点突出农业龙头企业扶优扶强;在规模化方面,重点扶持优地增粮保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地力水平;在机械化方面,重点扶持农业“机器换人”,支持微型化、轻便化、多功能农机装备的研发应用和“宜机化”改造;在现代化方面,重点扶持现代种业发展和农业数智赋能;在国际化方面,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引进国际一流经营主体、人才和农机装备,进一步打响茶博会品牌。

科技兴农,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个人经验积累、受制于风霜雨雪的被动性。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正融入田间地头的各个场景。

临安太湖源镇横徐村位于太湖源省级现代农业园核心区块。近年来,通过土地流转,该村鼓励竹笋大户规模化种植,全村共有30亩以上种植大户11户,20亩以上近30户,亩均实现竹笋产值2万元。村里还开发了新品种“天目水果笋”。通过给笋农提供免费天目水果笋种植技术指导,带领农户亩产提升了2000余斤,每斤市场价可提高0.5~1元。

不久前,天目水果笋还获得了全国首张“碳标签”。这项技术可以让竹笋吸收更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竹笋里的水分结合后产生葡萄糖,再转化为氨基酸和蛋白质,被竹笋吸收利用后,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我希望再通过3年努力,竹笋种植面积达到13000亩,带领更多笋农增收,走向更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实现我的人生理想。”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水果笋基地负责人林汉良觉得自己任重道远。

科技兴农,不仅要让新技术、新基建、新理念连接田间地头,更要让新农人接过技术创新的接力棒。

2020年,杭州“三农”领域高层次人才较2019年增长147.1%。今年上半年,杭州更是推出了“春雨计划”,提出到2021年底实现杭州市委人才办认定的“乡村人才金融服务授信覆盖率100%、5年内提供不少于500亿元乡村振兴人才专项信贷资金”的目标,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如今,各行各业的“新农人”,正成为杭州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在杭州农村,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已站上杭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C位”。“新农人”不断涌现,智慧农业如火如荼发展,数字乡村方兴未艾,新乡俗带来新风气……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升腾。

9月23日,杭州数字乡村智慧平台正式上线。基于这一平台,“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实现贯通;而根据相关计划,到2025年,杭州更是将力争建成数字农业工厂(园区)50个、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200个,同时,加快建设数智乡村平台,建成一批数字样板镇(村)和未来乡村,通过数字化撬动乡村产业、治理等。

杭州以数字化改革为攻坚“利器”,让农业发展跳出农业。

党建引领、跨村联合、抱团发展。杭州以改革促发展,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大土地使用权流转力度,推进规模经营,打造品牌优势,实现从“一村美”到“村村美”。

今年6月,建德市乾潭镇在深化研究“乡村振兴联合体”模式的基础上,让“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安仁、下梓、前陵、后山、施家、王岩等6个村组建联合体,探索跨村级“党建共领、事务共议、项目共建、数智共治、区域共享”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新路径。

村强民富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城乡齐头并进

实现共富共美绚丽蓝图

梓桐镇地处淳安县西部,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缺乏就业创业机会,19个行政村里的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很多孩子也随父母到城里就读。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只有270余名学生,初中也只有174名学生。

多年前,杭州市教育局便与梓桐镇政府签订了《教育帮扶框架协议》,增加2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扶持文教惠民项目建设,并促成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中学、启源小学、星河幼儿园分别与梓桐镇中学、中心小学、幼儿园结对帮扶,为改善当地学校办学条件、加速教师专业成长以及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增强可持续的“输血造血”功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给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挑战。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杭州促进乡村全面发展。这其中,不仅要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要加快推动城乡要素双向交换,进一步推动农民全面发展。

通过乡村配套体系的配置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十四五”时期,杭州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方面,推进公共服务同标同质。坚持“民呼我为”,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进教育下乡、医疗下乡,深化城乡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

另一方面,强化兜底保障功能。确保今年实现低保标准、低边认定标准、低边生活补助和价格补贴标准、孤儿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全市域统一,明年全面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2025年市域基础养老金统一标准。同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加快构建“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还需要发挥文化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力量和功能,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构建起以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格局。

富春江畔,桐庐青龙坞的言几又胶囊书店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周末刚刚过去,书店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才消散不久。书店负责人苏海锐说,即便是在乡村,拍照、打卡的游客也往来不绝。最多的时候,一天超过3000人次。

书店负责人苏海锐介绍,书店自开放以来,既是网红景点,也是一个文化示范点,大大小小的考察团都会过来看看。入口处还挂着文化礼堂的牌子,书店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体验点。“这家言几又胶囊书店是‘放语空乡宿文创综合体’的组成部分,引进了13位国内外知名的建筑师,将建筑与艺术相结合,为乡村植入文化艺术元素。”

“打造这个文创综合体一来是为了服务民宿区的游客,增加他们在此逗留的时间,为乡村经济增加收入。同时,也起到一个‘小太阳’的功能,让村庄里的老年人和孩子感受到当下流行的艺术文化环境。”苏海锐说。

乡村是公共文化服务这个“毛细血管”的末梢,如何让村民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是一件难事,也是在迈向“文化共富”道路上必须要做的事。

杭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从政策上做到按需供给,精准施策,为群众提供最急需的精神文化产品,从硬软件的结合让群众常态化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乡村,正带给人们更多想象。

【浙江新闻+】

“七大行动”

根据《杭州高质量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杭州将重点实施党建领富、产业致富、城镇聚富、数智创富、改革促富、民生惠富、美丽共富“七大行动”。

党建领富行动

要加强基层党建,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乡村党建联盟建设。构建“党建引领、农民主体、四治融合、整体智治”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积极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打造清廉村居样板村。

产业致富行动

要提升农业市场化、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加强农业科学区划,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都市农业、订单农业、休闲体验农业、生物农业等优质高效农业。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高水平打造农业现代园区。积极培育农业上市企业。着力构建乡村现代产业新体系,深化乡村经营。

城镇聚富行动

优化城乡规划和建设,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培育现代化小城市。引导产业、项目更多投向城镇,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向城镇集聚,到2025年城镇化率达到85%。

数智创富行动

要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开发乡村数智平台,实施数字基建、数字产业、数字治理、数字服务、数字生活“五大工程”。特别是要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过程智能化、决策过程智慧化,建成一批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化种养基地,打造一批数字样板镇(村)和未来乡村。

改革促富行动

主要围绕缩小“三大差距”,实施乡村集成改革行动,创新先富带后富机制,推进农民权益价值实现改革、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流域共建共保共享改革等。建立城乡资源要素数据平台,推动实现精准对接。深化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结对帮扶等机制,推广大下姜联合体、整乡镇农业产业发展、农创联盟等共富模式。打造一批共富村、共富带、共富联合体。

民生惠富行动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乡村也能充分享受到优质普惠的教育、医疗、养老、幼托、社保、文体等公共服务。

美丽共富行动

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深入推进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守护好乡村自然底色,保持原有肌理,传承老的味道,赋予新的功能。加强乡村风貌管控,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到2025年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王逸群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