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涂建敏:戳中泪点的不止坚毅,更有良善
发布时间:2021-11-11 11:22:19

接连刷屏的两篇网文,戳中太多“泪点”——此前是一篇博士论文后记,作者名为肖清和,写于十余年前他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相比论文之严肃,后记行文更显真切而震撼,记述苦难往事,感慨求学艰辛。而日前这一篇,来自一名匿名的清华学子,在题为“在树洞里”的长文中,以自己的体会和经历规劝同龄人好学向善,发人深思。

两篇网文缘何感人至深?绝非只有苦难,更有坚毅坚忍。肖清和说,“母亲说她不能死,她要让我上学”,寥寥数语,瞬间戳中泪点。“在树洞里”作者则最难忘那一趟从安徽老家开往北京求学的T35硬座列车。坐在一只随带的小马扎上,与书为伴,度过难捱一宿。虽然每年有奖学金和助学金,但家境贫寒的他,扣除学杂费,一年可支配的只有6500元。可以说,这样的艰苦,是其绝大多数同龄人所未必经历和承受的。

比之坚毅,更可贵的是两人内心始终保持的爱与良善。两文不为“卖惨”,而是为了表达感恩。肖清和在文中一一记述一路走来无私相助的人们——代为苦苦哀求招生方的高中班主任老师、帮助过他的招生老师、资助过他的学校方和社会各界、悉心指导的导师,这才让学业终成正果。就在论文答辩时,肖清和仍然惦念家中老母,愧疚于自己还没能力报亲恩让母亲安享晚年。而“在树洞里”作者从研一开始因为有了兼职,并不宽裕的他还是每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4名家乡贫困孩子,假期回家时,还会亲自去探望,给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他甚至在文末表达了这样一个愿望,能像清华校友一样成立基金会,去真正做一些助学实事。

也有网友把“在树洞里”一文比作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如果说,“劝学向善”是这篇初三语文名篇的主旨,其实也不失为“在树洞里”一文出发点,当然,后者或许更侧重于学子如何回报社会。感慨于一些学弟学妹领到国家助学金却花钱大手大脚,甚至连封感谢信都不愿写,作者说:“学弟学妹们,当你们拿到钱的时候,你是否想到有很多贫困的人,他们连饭都吃不起……”他还规劝学弟学妹们要多多参与校内公益活动。

今天的中国,始终畅通并保持向上流动的阶层通道。高考的公平规则,改变了无数贫寒学子命运。在肖清和与“在树洞里”作者背后,站着更多贫寒和卑微个体。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官话套话,但他们的所历所为、所思所感,却具备一种源自底层的朴素力量,直击人心,引人共鸣!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