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还是在浙江省委主办的2021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上,抑或是在第四届进博会上,创新都是一个热词。
怎样推动创新?这当然涉及方方面面。不过,有一个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那就是——灵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曾强调,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前几天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克强总理也提出,基础研究离不开科学家的奇思妙想。
灵光闪现推动科学突破,例子很多。前几天,捧得2021年生命科学突破奖的科学家卢煜明介绍他的获奖成果——一种无创产前检查方法,竟然是因为在吃面时顿悟到唾液和面汤的交换关系而找到路径。人类科学史上,牛顿通过落地苹果窥见万有引力,伽利略通过教堂灯具发现单摆等时规律等,都折射了灵感的“机锋”。
科学研究和创新,勤奋肯定是第一位的。灵感的出现,本身也是建立在勤奋的基础上的。没有日复一日的钻研,灵感也不大容易迸发。但即便如此,灵感的价值和关键性,仍值得正在迫切追求创新的中国科学家和管理部门给予更多重视。
爱因斯坦说过,创新既不是逻辑的演绎,也不是经验的归纳,而是一种直观的自由想象。实践中,一些科研工作者一辈子辛辛苦苦、付出良多,但最终还是与重大突破擦肩而过;但有人年纪轻轻,就有重大发现。这固然彰显科学研究的艰难和竞争的残酷,但也折射出灵感等不确定因素的价值。特别是在解决科学前沿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上,灵感是量变到质变的临门一脚,更加值得珍视。
重视灵感的作用,科学家、创新者自身要有敏感性,要善做“灵感猎人”。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才能激发灵感。一旦有了灵感,就不轻易放过,朝这个方向挖下去,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浅尝辄止。有人说,人的一生会闪现很多灵感,但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它背后隐藏的巨大意义。可是,你一旦抓住了、抓准了,也就离成功近了一步。
灵感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也启示科研管理部门和企业尊重规律,提升管理科学性,善于激发科学家精神。在前段时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这无疑是对科学发现自身规律的尊重。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大改革力度,积极为人才松绑,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科研机构应鼓励科学家自由畅想,引导科学家将自由探索与问题导向有机结合,厚植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土壤。只有尊重科学发现自身规律,科技创新的突围之路才能展现越来越多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