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向着更远的目标谋划共同富裕,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不断改革创新,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取得了较好的成就,被中央层面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浙江应继续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和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三个方面发力,为全国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缩小区域、城乡、收入三大差距,可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战略引领,从更大空间、更深合作和更大流动性的角度来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一、发挥长三角一体化的浙江作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各个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基础。要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高度上,分别发挥好浙江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对内加快形成“一湾引领、两翼提升、四极辐射、全域美丽”的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对外通过交流协作为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浙江力量。发挥全省在数字经济、块状经济、民营经济和轻工制造业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利用沪苏皖的市场与资源,同周边地区开展良性竞合关系,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与产业特征的发展道路;推进各地结合各自发展基础与特征,更加深入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构建省际、市际与县际之间分工与协作关系,形成区域经济体系,积极打造长三角城市群的南部都市圈与中心城市,构建浙江在长三角地区的竞争优势,打造长三角地区在浙江的产业高地,形成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特色。
具体路径上,首先,浙江要加强“四大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接轨上海桥头堡,推动嘉兴和湖州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尤其是紧抓沪舟甬、沪甬跨海通道,沿海高铁等战略性工程,推进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其次,提升杭州与宁波中心城市能级,增强两大中心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与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开展区域合作,大力打造以都市圈与大湾区为主要载体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打造深入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平台。第三,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发挥浙江11个设区市在长三角地区的功能与作用,促进环杭州湾地区、温台地区和浙西南地区的经济互动,着眼现有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在块状经济的基础之上形成不同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相得益彰、优势互补、良性竞合、生动活泼的区域关系,从而缩小区域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二、协同建设长三角省际毗邻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目前,浙江城市化率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正在进入城市经济阶段与都市社会状态。但是,一些省际毗邻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经济与社会发展同中心城市存在一定差距。这是浙江城乡差距的重要表现之一。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浙江同沪苏皖之间的省际毗邻区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省际边界毗邻区域成为区域融合的重点区域,其地理区位正在从劣势转化为优势,由本来的“洼地”转变为“高地”。充分利用这些地理区位优势促进省际毗邻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浙江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在省际毗邻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挥三省一市比较优势,采取跨界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加强省级协调、省市联动和县级互动与融合,从规划管理、机构设置、产业协同、设施互联、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资本、技术与人才更好地结合,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目前,浙苏沪之间省际毗邻区跨区域融合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例如嘉兴-昆山-太仓、平湖-金山、嘉善-青浦-吴江等省际毗邻区的跨界融合发展较快,湖州吴兴区与南浔区、嘉兴秀洲区与桐乡市的跨区域融合趋势十分明显。浙皖之间的省际毗邻地带处于融合发展的起步阶段,一些省际毗邻区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发展速度较快,例如长兴县、临安区、安吉县、淳安县等。为此,要将地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生态优势,吸引中心城市的要素资源,加强省际毗邻地区交通一体化建设,特别是打通“断头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提升区域合作能级,优化发展环境,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沪苏浙皖不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实现资源要素差异化分配与集中化有效利用,通过共建文化旅游、自然生态、科技创新廊道、产业“飞地”的方式,深化产业协同,打造经济增长极。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牵引,充分挖掘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资源,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促进省际毗邻区更好地融入附近都市圈,参与附近都市圈的经济循环,提升城乡之间互动层次,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应是开放式与流动型的,而不应是封闭式与自循环型的。实践表明,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浙江具有丰富的生产要素与创新要素,包括资本、人才、技术与管理经验,拥有丰富的、吃苦耐劳的劳动力与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依靠勤劳、勇敢与智慧,走南闯北,不断开拓国内与国际的市场,提高了收入水平,缩小了收入分配差距。浙江在全国率先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率先进入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首次降至2以下,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最小的省份之一。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过程中,要继续促进浙江的人才、 劳动力、技术和资本“走出去”,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与资源,利用沪苏皖的发展机会,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促进资本、劳动力与技术有效结合,提高要素的收益回报率。目前,浙江形成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势,以风险投资和科技金融为显著特点的创新机制优势,以块状经济为基础的产业集聚优势,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产业链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在产品市场营销方面颇具竞争力。这些优势与竞争力积存于劳动力与人才之中,表现于生产要素与创新要素的利用效率之上。因此,通过生产要素与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把这些比较优势同沪苏皖地区的相关要素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要素的回报率,进而提高居民的整体和平均收入水平,也可以间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同时,浙江可充分利用沪苏皖的创新要素,将沪苏皖的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与优质资本高水平“引进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促进要素的集聚式利用,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就业率,吸收富余劳动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通过利用长三角地区优质资本、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现代管理等创新资源,不断提高浙江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开展更加多样与创新性的产业活动,带动浙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集聚与辐射效应。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这些生产要素同浙江劳动力优化组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总而言之,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可以加快推进浙江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这也将为全国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样板与示范,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