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不起眼的小竹篮,“盛”着精彩的浙江故事。最近,一位来自临安的篾匠师傅在国内外的短视频平台上火了,火爆程度堪比李子柒。碗口粗的竹子在一双灵巧的手中变成上百条坚韧竹丝,然后又像变魔术般成为锅刷、阳伞、篮子……外国网友纷纷上传合拍视频,记录自己观看这些竹编视频时的反应。本已逐渐淡出现代人视野的传统技艺,却在网络上圈粉无数,与其说是人们被精美的竹制品吸引,不如说是这背后的浙江故事成功“出圈”“出海”。
这位竹编师傅名叫潘云峰,今年51岁。他从14岁开始学艺,见证了竹编的兴衰与没落,最终在23岁时转行。2019年,潘云峰重拾老本行,拍起了短视频,他的抖音账号已吸引将近500万粉丝。有网友将视频传到了海外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了3300万。潘师傅拍的视频,并没有那么多美轮美奂的镜头语言和专业剪辑,几乎就是土味十足的乡村环境、传统技艺。然而,这种原生态的土味,真实呈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
潘师傅也并不是一味“吃老本”,他根据现代人的习惯,用竹子制作了手机架、儿童座椅、婴儿床、颈椎枕等新产品。借助短视频平台,这些竹编视频在海外走红,成为外国网友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有些外国网友说,这些竹制品是“触动人心”的艺术品,有网友感叹潘云峰“手部的准确性和移动的速度,比机器还要好”。
从国内外网友们的反映来看,这些视频,其实已经不只是向世界分享中国传统手工艺,更是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讲述了精彩的浙江故事、中国故事。“比机器批量做出来的有灵魂多了。”有网友这样点赞。传统技艺、非遗项目走红网络,说明了传统文化对于年轻人其实有着不小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国潮、国风作为表达自我情怀和时尚态度的新形式。而潘师傅自身学习、放弃、回归、走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传统文化如何创新传承、并且利用新传播形式发扬光大的好故事。
小小竹篮中,更蕴含着绿色生态的理念。用竹子制作日用品,是浙江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来到现代社会,让竹制品再次回归我们的生活,不仅可以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对于减少碳排放也有着重要意义。小小竹篮,就这样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讲给了世界。潘师傅通过勤劳致富,还清房贷,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变得更好,正是浙江全省人民共同奋斗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真实写照。潘师傅的故事也勾起了很多网友的回忆,如“外婆做了一辈子竹帽,靠这养大了四个儿女。”小小竹篮中,一个个勤奋励志的故事,让网友们从对技艺的惊奇转变为由衷的感动。
浙江,有过很多动人的故事,未来,还将有更多动人的故事发生。一片茶叶、一个健康码、一只小小竹篮,甚至一头迷路的海豚,都是讲好故事的载体。具体如何讲,则需要更具象的视角和更动人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