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打造文艺精品高地,展现流派高峰涌现、创造活力充沛的新气象;打造文化创新高地,展现文化引领驱动、形神融合兼备的新气象。同时,强调要在打造文化精品力作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创新文化精品力作创作生产的体制机制,积极打造文化精品创作的重要平台,完善文化精品创作的全流程保障,让浙产文化精品力作成为浙江文化高地最鲜明、最令人信服的标识。博物馆是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其最重要的产品是展览。精品展览是文化精品的重要呈现形态。打造精品展览是一个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也是攀登文化高地的一个重要通道。
打造精品的前提是创新
精品展览必须兼具理念创新、学术创新和形式创新等诸多元素。
首先是理念创新。“2021丝绸之路周”的配套主题展览“万物生灵:丝绸之路上的动物与植物”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密不可分,而文化多样性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基础。展览在立意上采用生物多样性作为切入点,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出土文物,把自然动植物标本和考古出土艺术品上的动植物形象放在一起,诠释丝绸之路上由动植物构建的多维立体文化交融环境,再现“丝路改变生活”这一主题。
其次是学术创新。学术创新包括新观点、新问题、新材料等。“万物生灵”展在展出一批具有标识性、公认度的艺术精品的同时,吸收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古研究成果和田野调查成果。例如用国际著名学者劳弗的《中国伊朗编》和薛爱华的《撒玛尔罕的金桃》作为基本的东西方动物和植物交流考证的依据。序言特地从人们熟知的“五谷丰六畜兴”开始,用一幅文物图表简要地介绍了前丝绸之路时期,被驯化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动态分布。国人最为熟悉的农作物和家畜,有很大一部分也源自早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
再次,形式创新也十分重要。“万物生灵”展是一个有气味的展览,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来加深观众的记忆,特别是以唐朝贡耽和杨良瑶的史实作为背景,自编自拍了一出大唐西市中胡姬酒肆里的邂逅,引出一段带有葡萄酒、炙羊肉、肉豆蔻、鸡舌香等十多种气味的“气味电影”,观众可随着电影的播放,同步感受各种食物和香料的味道。电影院前时常会排起长队。
中国丝绸博物馆始终以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工作指南,奋力打造展示浙江丝路文化的“精品之窗”“创新之窗”,聚焦专精特新,努力做强做优做出特色,在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上展示风采。
既要学术硬核,也要绩效评估
何为精品展览,怎么评价?事实上,对于精品展览,目前国内外的博物馆同行尚无统一标准。在国际上,全美博物馆协会的展览评奖综合七大指标,分别是观众意识的明确了解、展览调研的完整开展、展览主题和内容的准确表达、选择展品的丰富内涵、诠释传播的清晰连贯、设计与呈现的引人入胜以及观展体验的舒适安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则提出了十个度:高度、广度、亮度、力度、深度、厚度、谐度、弧度、温度和拓展度。这些提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学界业界对精品展览的看法。
而中国丝绸博物馆在策划和实施精品展览时的体会则是八个字:妙、准、实、新、精、活、适、效。具体来讲,立意切入要“妙”,展览定位要有高度,但命题还要别出心裁,出乎意料又入情理。观众定位要“准”,每个展览都有观众,要事先考虑,找准目标观众。学术支撑要“实”,找最强的团队提供最扎实的学术基础。内容组织要“新”,一个展览一定要有创新点才有意义。展品选择要“精”,展品不一定很多,但要到位,不唯珍品,也要有一部分珍品。公共传播要“活”,要不拘形式,以讲活文物故事、达到传播效果为目的。装饰风格讲“适”度,一个展览定位不同,装饰风格也会有所不同,我们总体追求雅而不俗。控制成本讲“效”率,要引入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估概念,不一定追求大投入,但要提高产出率。当然,对于打造精品展览,可以适当加大投入。
当前,全省上下包括宣传文化系统,积极投身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而其中体现高质量发展、体现新时代文化高地上的高峰,一个关键突破点就是打造文化和艺术精品。
提升站位才能“众望所归”
如何打造精品,做出特色?打造文化和艺术精品需要提高站位。浙江元素走向世界的过程需要国际化的表达,需要宽阔的视野。而丝绸正是浙江的一张金名片。丝绸之路系列主题展由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是浙江文化遗产界提升发展站位、服务国家大局的一大举措。每年的丝绸之路主题展,都强调在国际视野中,突出中国对世界、对人类的贡献,体现浙江在其中的作为。
2020年策划推出的“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展览,是第一个以丝绸之路学术史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展览首次通过文物、文献,在相关领域专家的权威解读下,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了丝绸之路从一个学者偶然提出的概念到成为当今人类共识的时空发展过程,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大局,打造了一个学术展览的典范。
这个展览之所以可以被称为文化精品,其核心之处正在于站位高。展览大规模集合文物精品和重要文献,展出了一批国际关注的国家一级文物、在国际学术史上地位显赫的学术著作甚至首次露面的学术文献。同时,展览具有坚实的学术支撑:与顶级学术团队合作,从使者、僧侣、商人和传教士等人物的角度出发,梳理了丝绸之路发展的不同阶段;和UNESCO世界遗产中心合作,展开了丝绸之路5次考察的学术梳理与档案建设,填补多项空白。当然,文化精品也需要全方位的传播扩大影响力。以展览为核心,策划了规模宏大的“2020丝绸之路周”,向国际社会大规模传播丝绸之路知识,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展览得到了社会的好评、业界的肯定,并荣获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精品。
精品展览需要广泛传播
对于一个展览的影响力评估大约包括几个方面:学术影响力、专业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指的是展览中的新材料和新观点能在学术界产生长期的影响,如2018年的丝绸之路主题展是“神机妙算”,其中对丝绸之路上织机的收集、研究、展示,给国际科技史研究、纺织技术史研究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专业影响力更多是指展览整体在文化遗产界、博物馆界产生的影响,如2021年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承担策展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已成为科技类展览的典范。公众影响力是指展览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国内外主流媒体、社交平台上的传播量和点赞量可以反映。社会影响力说明的是对国际组织、地方政府、行业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影响,这一影响有可能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丝绸之路周”已列入文化和旅游部“一带一路”相关计划,正是其社会影响力的体现。
在省委、省政府大力实行数字化改革的当下,展览数字化也将成为提高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丝绸博物馆一方面将已有展览转化为数字展览,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博物馆之间的“数字合作”,使其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推出了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丝路数博),把丝绸之路主题展带进了互联网空间。
丝路数博是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国内外40余家丝绸之路相关博物馆参与合作,在云上构建的一个虚拟且三维立体的博物馆。这里有收藏,即“数字藏品”资源库;有展示,即“数字展览”资源库;有教育,即“数字知识”资源库;最重要的还有策展,即“云上策展”平台,策展人可以用此平台实施即时内容策展和形式设计。
丝路数博在理念上突破了常规性的数字化思路,改变了传统展览的宣传模式,打破了实体藏品与博物馆的线下空间局限,推动丝路沿线文博机构间的交流方式从线下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将成为一个影响“一带一路”沿线人文合作和发展的文化精品平台,从而构造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丝绸之路。
【作者为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