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努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
发布时间:2021-09-30 11:03:05

今年8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在建党百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党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9月14日,我省召开省委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谋篇布局,指方向、定政策、鼓干劲、开新局,指引我省民族工作继续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迅速组织学习,研究落实相关举措,在全省民宗系统掀起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热潮。

学习贯彻好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民宗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把学习领会会议精神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原原本本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推动会议精神入脑入心、融会贯通。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概括起来有“十二个必须”。我们要准确理解“十二个必须”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以全面系统、联系发展的眼光理解把握、贯彻落实。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管总的“纲”,紧扣这一主线谋划和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转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举措,做到所有工作向此聚焦、所有举措向此发力、所有力量向此加强。要正确处理党的民族工作的四个关系,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既要讲认识论,又要讲方法论;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既要讲矛盾的普遍性,又要讲矛盾的特殊性,归根结底就是看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结合浙江实际,准确把握新时代我省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率先打造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区、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示范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示范区。省民宗委作为省委、省政府推进民族工作的具体职能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奋力谱写新时代浙江民族团结新篇章。

一、共富惠民助推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少

我省率先开展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全面开展民族乡村“消薄”提升工程和“双百村结对行动”,全省382个民族村实现全面“消薄”,2020年全省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5万元,是全国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2倍。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基础还不够扎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相对突出。

下一步,将对标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目标要求,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文章,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生态优势,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以畲家乐、长桌宴、“三月三”等民族文化为载体,发展壮大民族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康养等新富民产业。

做深美丽畲寨蝶变文章,推动景宁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成果落地,支持40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提档升级,推动18个民族乡镇争创全国民族乡村振兴试点和省级旅游风情小镇,以乡村联合体共富模式打造10条共富示范带。

做实双百村结对帮扶文章,发挥统战资源优势,广泛动员民主党派、工商联、宗教界等力量支持民族村发展,谋划和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和生态环保的项目,打造一批高质量“飞地”产业园,最大限度发挥帮扶效应。

二、共建共享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我省率先在全国提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等“七进”工作模式,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41个,数量居东部沿海省份之首。宁波市、绍兴市柯桥区、义乌市获评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还不够精准,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还存在融入难、扎根难等问题。

下一步,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党建为引领,打造“石榴红”系列品牌,开展百个“石榴红”家园、驿站、工作室、志愿服务队、宣讲团等“五百”工程,以“互联网+”“文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建立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民族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守好“红色根脉”,全面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体系建设,在未来社区建设中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开展以西藏、新疆、青海、四川等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青少年为主的“金种子培育”工程,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播进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三、整体智治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我省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符合本省民族工作实际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社会支持体系。但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还没形成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有效机制。

下一步,贯彻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精神,坚持需求导向,围绕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等需求,按照“大场景、小切口”,谋划开发“浙里石榴红”应用和“浙里畲乡共富”应用,以数字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多跨协同,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构建“1+2+15”民族领域数字化改革整体框架,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实现民族事务多跨协同管理和服务,支持景宁、北仑、柯桥、义乌、桐庐莪山等地先行试点,力争建成一批管用、实用、可复制推广的场景应用。

坚持系统重塑,发挥数字化改革的引领、撬动、赋能作用,驱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方法、机制、手段重塑性变革,配套新时代浙江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石榴红”品牌创建、助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和民族班“三混”工作的实施方案,率先在民族散居省份开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调研工作,形成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全国引领性的标志性成果。

【作者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鲍秀英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