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徐迅雷:未来科学大奖:民间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1-09-14 11:21:13

世界因科学而美丽。每年“未来科学大奖”揭晓颁奖,都是中国科学界的盛事。历经9个月评选,2021年获奖名单于9月12日公布,四位卓越科学家得奖:袁国勇、裴伟士获得“生命科学奖”;张杰获得“物质科学奖”;施敏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表彰大中华地区做出的、在世界上有长期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被很多人看作“中国版诺贝尔奖”。科学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未来科学大奖”名称中冠以“未来”二字,具有前瞻性,可谓富有远见。

未来科学大奖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其评审体系主要参考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著名奖项,采取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议制,单项奖金为一百万美元约为人民币650万元。每项奖金由4位捐赠人共同捐赠,他们都是企业家、行业领军人物:

“生命科学奖”捐赠人: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物质科学奖”捐赠人: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丁磊、江南春、马化腾、王强。

科学发展,需要民间的力量。诺贝尔奖也是个人设立的。无论是成功的科学家还是成功的实业家,其背后最根本的动力和做法是相同的。科学家要有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科学之脑”,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设立科学大奖,则是体现“人文之心”。

对于基础科研,尤其需要企业家们更多的投入。基础科研就是面向未来的,不一定立马就产生经济效益。许多一流的成果,也需要漫长时间的研究才可能出来,不能急功近利,不可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实用科技当然是重要的,比如东京奥运会百米决赛,来自我们中国的“苏神”苏炳添,半决赛9秒83打破亚洲纪录,成为电子计时时代第一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其背后有一个超过12人的“复合型大团队”在助力,除了体能师、营养师、医疗师,还有科研人员,甚至有生物力学专家的重要贡献。而基础科学研究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很多基础研究成果很难商业化生产,但基础科研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最根本的动力源泉。

事实上,诺贝尔科学奖重点也是奖给基础科研成就的。大学是否真正重视基础科学,是能否称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关键。如今各种大学排行榜风起云涌,评选中如果引入“诺贝尔奖”因子,那么诸多没能培养出诺贝尔奖人才的大学,排名就必然会大大后退,因为其基础科研水平和能力不足不够。

只有眼光放得很远,才能真正重视对基础科研的大规模投入。事实上基础科学研究往往最终能够“变现”,发挥跨越性的巨大现实作用。没有理论物理,哪有原子弹。卢柯是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之“物质科学奖”得主,他是材料科学家,200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时年仅38岁,属于改革开放后当选年龄最小的院士;正是他开创性地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梯度纳米结构以实现铜金属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高导电性,这样的成果最终也会实现“实用”。

民间力量,倾心反哺,尊重科学,珍重科研,注重原创,开奖杰才,开创时代,开辟未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