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碑,立在游人如织的景区,上面把“刺史”写成了“剌史”,2003年至今无人指出,直到一位四年级的小朋友较了一次真。
马廖瑞同学和父亲、妹妹在杭州景区闲逛时,发现“惜别白公”群像旁边的文字介绍中,将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写成了“剌史”。这跟小学课本里写的不一样啊,到底是字体问题,还是确实刻错了?马廖瑞摸不着头脑,在妹妹和爸爸鼓励下,他拨通新闻热线找记者“求得真相”。最后管理方承认确有不妥,并承诺会尽快更换石碑。
发现没有,又是小学生。上个月,10岁小游客田同学指出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年代标注有误。几个月前,一位叫柯子朔的小朋友,发现了农夫山泉包装上的松雀鹰画错了,真正的松雀鹰只有5根翼指,而矿泉水瓶上的猛禽却有6根。全国游客和消费者都没有注意到的科普错误,被小学生指出了。
评论区都在喊“又是别人家的孩子”,其实这些具有求真意识、探索精神和丰富知识储备的孩子,并不是一群天赋异禀的神童,而是平时熏陶积累起来的。马同学爱看书,爸爸经常引导他们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支持鼓励孩子提出质疑。田同学才10岁,就把《上下五千年》通读了5遍,这个暑假,他手边的历史书是《二战全史》,对历史人物年代如数家珍。柯同学从小喜欢研究贝壳、鱼鸟、矿石,一年多来观察记录了200多种鸟类,看了很多相关图书,遇到疑惑还会自我求证,想办法找专家请教。
“双减”的语境之下,很多人担心,没了各种补习班,怎么培养孩子的竞争力?素质教育真能教出优秀的孩子吗?孩子的竞争力并非只有分数才能体现,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发问,也是一种竞争力。优秀不在知识填鸭、超前“抢跑”、“鸡”娃成风中,而在顺应天性因势利导、良好的习惯培养和日常熏陶中。补习班可能教会孩子一年级时就会写“刺”这个字,但教不会孩子遇到一个自带权威感的疑似差错时去求真。
“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把原料按规定工序输入,就能制造出一模一样的产品。但农业一定需要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合适的条件,然后耐住性子,静待开花结果,成为独特的个体。敢于质疑权威、实事求是、持续学习这些品质,教育“流水线”生产不出,还得靠回归教育初心,给予足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