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大提升
编者按:6月下旬,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隆重召开,吹响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嘹亮号角。 这次市委全会明确提出,我们要在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示范区城市范例中奋力开创“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的发展新局。这既是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在我市的深化细化具体化,也是杭州开展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探索创新;既是特大城市实现持续发展的规律使然,也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即日起,杭州市决咨委与本报联合推出专题,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解读、阐释和宣传全会精神,在新时期新阶段讲好“杭州故事”。
中共杭州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要遵循特大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争当城市范例中奋力开创“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的发展新局。要主动适应阶段性特征的发展变化,顺势开启“大杭州时代”,对标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大都市,推动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大提升,统筹谋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在全国乃至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在此,从规划角度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大杭州”符合规律,基于规模,旨在担当
人们常说,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大城市集聚区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是产业与人口的汇聚之地,是创新的策源地。在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的背景之下,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增强,高端生产要素和人才进一步向基础设施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地区集中,全球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控制和支配中心地位凸显,而且多个大城市聚集发展形成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的巨型城市区域(Mega-City Region)。
对于杭州来说,有幸位居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的几大城市集聚区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也成为了国家战略。从杭州自身来说,城市化发展也极为迅速,三十多年沧海桑田,已建成了市区常住人口近800万,市域面积168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200万的准千万人口级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至2035年杭州的规划城区人口规模将达到1100万,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当今世界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20余个。所以“大杭州”有实际的规模格局之大。
全会报告指出杭州之“大”,也在于胸怀之大,更在于气魄之大。因此,发展“大杭州”的主旨在于超越中心城区的局限和行政管辖的约束,采取积极的发展战略,提升中心城市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率先发展和携手市域、都市区都市圈共同发展,协同杭州湾,融入长三角,争当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迈向大杭州时代”的行动决策符合世界城市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反映了杭州和浙江省的实际,体现了中心城市的责任担当。
二、大杭州要以中心城市的创新和竞争优势为动力
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进的发展体系中,区域中心城市的能级高度,决定了区域整体的发展空间。要实现大杭州的抱负,必然要加入到世界顶层的城市竞争行列之中,创新是顶端竞争的资本。
在科技创新方面,全会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形成动能新支撑,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构建重大产业创新中心和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等一系列思路,很有针对性。当前杭州的创新创业优势在于数字化,应强化和扩大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三大领域的先行优势,加强城市创新驱动力。高层级中心城市的优势还在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在金融、保险、总部、研发、创意、设计、媒体、营销诸领域形成行业高地,发挥支配中心作用。在信息化态势下,高端服务业向具有信息汇集和处理能力强的枢纽城市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发展信息化的服务业是杭州提升城市能级的必然方向。同时,根据国际经验,在发达的超大城市和城市集聚区,先进制造业也是经济活力的坚实基础。加快发展数智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数智化改造,发展新制造业,可以使杭州具有更强的协同区域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的能量。还有,无论是站在战略的高度还是现实的考量,产业服务化和数智化对于大杭州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
三、建设大杭州要保护好山水城市的空间特色
众所周知,特大城市在拥有天然的竞争优势和创新活力等有利因素的同时,也面临“大城市病”的严峻挑战。然而,大城市病的根源就在于城市的规模过大、密度过高。空间布局模式不合理。因此,在迈向大杭州时代的进程中,杭州必须要避免大城市病的严重化。优美的山水环境是治理大城市病的良方,也是杭州之所以有名和具有吸引力的要因。大杭州的规划布局,要先画好山水林田湖的底图,保护好山水田园格局体系,小心轻放城市建成区,避免摊大饼式的特大城市空间蔓延。要构筑山环水绕绿树掩映,林城河湖渗透相融的山水城市空间格局,使人们在特大城市中也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居大而未觉大,生活在山水意境之中。在都市区和市域尺度上,加强保护“一湖三脉三江”:千岛湖;白际山-天目山、千里岗-龙门山、昱岭山脉;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加强生态修复,保障生态安全,构筑好大杭州的山水生态屏障。在市区范围,要留好伸入城区的八条生态绿楔(见《杭州市国土总体空间规划(2020-2035)(草案)》),引绿入城,引景入城;在城区内,要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网,建设开门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市。
四、构建组团式、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模式
不合理的城市空间模式是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和生活生产不便的病因。构建 “组团式、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是治理大城市病的基本策略,是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体现未来导向的布局模式。
“分组团、多中心”是要避免城市空间过大规模的摊大饼式连绵扩展,形成若干个组团,组团内部的工作、居住、游憩和服务功能较为齐全,职住相对平衡,基本服务配套。各级各类城市中心在组团中合理布置,组团之间功能分工,并由快速大容量的交通相连接,从而形成既分离又一体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
“网络化”是依托交通与通信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结合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远程办公和线上交流,促使城市活动在网络上开展,从而减少向单一城市中心的物质化高度集中,形成分布式多中心的网络城市。
为此,全会提出加快市域一体化发展,着力形成空间新架构的设想,以交通网和信息网“两网”为依托,以“一核九星”为市域城市布局框架,推动“优核强星”、错位协调发展。一是以老城为基础的核心城区,包括上城、拱墅、西湖、滨江四区,打造创新和服务功能为主的综合性中央活力区(CAZ),其中又由几个城市主副中心组成;二是萧山、余杭、临平三区,建设各具产业特色的中心城市新城区,形成新的增长极;三是富阳、临安和钱塘三区,加强产业和人口集聚力,建设新产业和新增人口集聚的郊区新城。四是市域西部的桐庐、建德和淳安,实施生态主导战略,建设以生态经济为鲜明特色的小城市。五是都市区的湖州、嘉兴、绍兴部分县市和衢州市、黄山市的都市圈市县,加强互联互通和双向互动,开展广泛合作,构建城市联盟。在上述城市网络框架之下,还需加强中心镇和特色镇的培育,建立城乡联动纽带,服务乡村经济和特色经济,完善城乡协同发展网络。
五、建设集约紧凑、公交化的宜居大杭州
“大杭州”时代要树立新城市主义的观念,注力于建设集约紧凑的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特大城市和都市区。在中心城区向外围疏解的过程中,也要依托公共交通发展郊区新城。借着亚运城市建设的东风,杭州就要建成800多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打造“轨道上的杭州”已经条件具备,要抓紧时机建设公交都市。以交通为主导原则,沿轨道交通站点集约紧凑地规划城市用地,构建“轨交+步行”的就业社区、居住社区和公共服务社区,全市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地面公交为补充和接驳,轨道和快速公交站点800米全覆盖的公共交通城市。结合组团式多中心的城市模式,目标实现通勤出行“短距离的杭州”。在都市区尺度上,城镇和功能组团也要沿公交走廊紧凑布局。通过交通和城市用地布局一体化规划,从根基上消除特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顽疾,努力把公交都市打造成大杭州的靓丽名片,形成“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鲜明特色。
六、区域和城乡一体,实现共同富裕
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和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共同富裕,是大杭州的题中之义。区域与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依托于“一个体系两张网”。一个体系是指城镇体系。按照现代超大城市或城市集聚区的布局结构,一般由中心城区的中央活力区(CAZ)和若干次中心、郊区新城(卫星城)和中心镇为主体组成。区域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需要科学理解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问题,不是简单地追求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平均化,而是要根据地区发展条件的优势和劣势,因地制宜,合理分工,构建城镇体系。并要以人的发展为衡量,通过人口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格局的协调匹配,从而达到区域和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两张网是指区域交通网和通信网,杭州正在完善高速公路和快速路为主体的都市区(圈)公路交通网,城市地铁、都市区快轨、市郊铁路和城际铁路构成的轨道交通网也将基本建成。在通信网络建设上,大力发展以5G网络为代表的“新基建”,构建智能安全的高速信息网络全面覆盖城乡。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支撑产业、人口和城镇体系协调布局,实现区域和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共同富裕。在信息化社会,也要注意“信息鸿沟”现象,防止因信息化导致的地区和人群分异、贫富分化,这也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市咨询委委员、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