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央媒集体看杭州:“天堂之城”传承文明之风
发布时间:2021-06-21 14:13:07

政在解读综合报道

编者按:

杭州是"最美现象"发源地,礼让斑马线、孝心车位、喇叭不乱鸣、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公交专线等文明实践品牌熠熠生辉,新时代文明实践全面推进,已连续4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而创建巩固文明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杭州已经再出发。

今年以来,杭州在全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民呼我为”主题活动,上线“民呼我为”数字平台,推出了“十大平台听民意”等系列举措。近期,中央主流媒体也持续聚焦杭州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实践,解码杭州的“文明密码”。

人民日报

6月10日,人民日报:

《浙江杭州——传承文明风尚 创新文明建设》

▼ 

记者 李中文 窦瀚洋

生活在杭州,行人走上斑马线,往来车辆会主动停车礼让;遇到困难,随处可见的志愿团队会主动提供热心服务;行走在大街小巷,“最美杭州人”的宣传海报格外亮眼;不少街道社区设置了“孝心车位”,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

文明细节随处可见,暖心温情时时感受。文明,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底色。

文明传承 延续红色基因

“阿姨,垃圾回收车来了,请您把已分类的垃圾拿出来。”这一幕发生在上城区小营街道小营巷社区,“90后”小伙朱凌翔是小营巷卫生委员,他正在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

在拱墅区长庆街道王马社区,有一支队伍每天忙碌在一线。“转账汇款吃不准,人民警察问一问”“对方要交保证金,小心提防莫大意”……每天上午10点,社区春燕志愿服务队拿起小喇叭,准时在社区里巡逻,向居民宣传防诈骗知识。社区党委书记俞红告诉记者,这些志愿者从社区楼道党员骨干中产生,为社区办了不少民生实事,“像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组织关爱社区孤寡老人等,都少不了大家的身影。”

2002年,王马社区建成首个楼道党支部,发展至今已有21个楼道党支部和3个青年党支部,吸纳党员745名。10多年来,楼道党员赓续红色传统,凝聚起基层治理红色力量,参与到社区文明建设方方面面,为群众解决身边事、烦心事,让社区居民频频点赞:“有这么一群热心党员,邻里生活更和谐了。”

挖掘特色 丰富文明内涵

环绕西湖,一条爱国主义教育公交专线挺热门——以“最美浙江人”展示馆为起讫点,公交专线环西湖行驶一圈,中途停靠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等10个站点,将杭州众多博物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串联起来,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搭乘体验。

“有了这趟公交专线,第二课堂的打卡学习变得方便多了。”初中生阮哲前不久跟同学乘车参观了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等爱国教育基地,内心深受感动。

“以红色公交车体、站牌为载体,沿途配有站点的红色故事讲解,一辆公交车就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移动宣讲站。”杭州公交集团副总经理陈施承介绍,2019年,集团与杭州市委宣传部合作,创新开通爱国主义教育公交专线。

在桐庐县富春江镇芦茨村,一场“芦茨夜话堂”气氛正浓。围坐一起,泡壶大碗茶,镇、村党员干部正与村民们热烈讨论。

“将村里卫生、排污水管建造好才是关键”“民宿留不住客人,村干部给支点招”……“每次夜话总有不少收获。”芦茨村党委书记方祖春说,自2020年底办起“芦茨夜话堂”,如今村务工作“好说好商量”,干部群众都把劲往一处使。

“芦茨夜话堂”是桐庐县“新村夜话”的一个缩影,“新村夜话”创新形式落实“访、讲、议、办、评”5个环节,为乡镇部门与民生需求搭建平台,切实解决好群众家门口的事,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截至目前,桐庐全县已开展“新村夜话”590场,线上线下受众逾9万人次。

数智创新 深化文明实践

“中共一大代表们当年太不容易了。”参加完一场“红船闯关体验”活动,不少青少年由衷感慨。这是高新区(滨江)举办的一项沉浸式体验活动,深受青少年喜爱,自今年3月第一场至今,已成功举办64场,共吸引3000余人次参与体验。

“高科技企业集聚是滨江的优势,也给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数字化抓手。”滨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建介绍,活动创新采用虚拟人机对话等技术,在沉浸式体验中让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依托人工智能算法,西湖区首创“文明大脑”数字驾驶舱,进行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智能匹配群众需求和文明实践各类资源,科普讲座、运动健身等各类服务应有尽有。借助“文明大脑”,力求破解群众“提需求”与部门“供服务”之间的难题,自2020年9月运行至今,已形成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清单661个,开展定向送单服务243场。

坚持聚焦中心、价值引领、载体创新、现代治理,杭州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拥有3个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区),连续4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连续14年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入选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展望“十四五”,杭州以争做全国文明城市的典范为目标,把迎亚运和文明创建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之一。

新华社

6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

《杭州:文明之风浸润“天堂之城”》

▼ 

记者 商意盈 马剑

斑马线上,两侧车辆安静等候,行人快速通过,这在杭州是随处可见的风景。浙江“礼让斑马线 云上看文明”直播4月上线以来,杭州斑马线让行直播网上观看量已经超亿人次、收获点赞无数。据统计,目前杭州市区主要道路斑马线前的礼让率已达93.91%,公交车礼让率达99%。

礼让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杭州,这个自古以来以美闻名的城市,礼让斑马线、喇叭不乱鸣、志愿服务微笑亭等文明实践品牌熠熠生辉。道德之力、思想之光、精神之美生生不息,共同谱写新时代的文明赞歌。

“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惊世一举,“最美司机”吴斌的忍痛一刹,“最美爸爸”黄小荣的纵身一跃,这些你我身边最平凡的普通人,用他们的大爱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一花引来百花开,2013年开始,杭州每年举行“最美人物”、平民英雄、道德模范等一系列评选活动,模范来自身边,可信、可亲。杭州“最美现象”从开始的一株株“盆景”发展成为一片引人入胜的“风景”,转化为良好的道德风尚。

“林大伯新年好!社区来给您送年夜饭啦!”临近牛年除夕夜,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邻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敏华拎着大包小包开始挨家挨户送“年夜饭”,这也是该社区连续第15年举行外来务工人员“年夜饭”活动。“邻里社区”是专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的社区,入住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1万名外来人员。“小候鸟”暑期班,蓝领成长工程,社区“百家宴”……“家”越来越成为邻里社区中“新杭州人”对社区文化家园的定义。

2017年6月,杭州制定了《关于开展城市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旨在通过一系列建设工作,让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都能找到家门口的文化综合体,并明确提出目标:到2021年底,全市80%以上社区建成文化家园。

文明体现在杭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一切,与这个城市厚重的红色传承密不可分。

耄耋老者和垂髫少儿在淞沪战役纪念碑前轻声交流着;外国友人在岳王庙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壮怀激烈;一群少先队员从杭州西湖博物馆雀跃而出,红色火种代代相传……杭州的红色景点里,一份份史料、一件件文物,也是一把把钥匙,开启了市民和游客去探寻、追问、解读历史逻辑和精神密码的大门。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是杭州红色景点里的一颗明珠。西子湖畔,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坐落着一幢青砖叠砌的历史建筑。1953年12月至1954年3月,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这里度过了77个日夜,起草了宪法草案初稿,这部初稿有个浪漫的名字——“西湖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到2020年底,陈列馆累计接待观众126.6万人次,提供宣教讲解7200多场次,共组织宪法宣誓活动1740余批次,5.9万余人参加;线上各类活动参与人次达104.5万。

多年来,杭州GDP增速一直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进入新时代,杭州更是致力于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用数字赋能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年以来,杭州在全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民呼我为”主题活动,上线“民呼我为”数字平台,推出了“十大平台听民意”“十大攻坚破难题”“十大关爱暖人心”“十大举措减负担”等系列举措。杭州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一活动,杭州致力于真正让老百姓的呼声有着落,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关键小事办实办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5月31日,央视《新闻联播》: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文明城市谱新篇》

▼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贵州遵义、河北正定、浙江杭州三地把红色资源当作难得的精神财富,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让市民共享文明发展成果。

杭州:数字赋能 提升居民幸福感

浙江杭州以数字赋能做强文明城市智慧支撑,启用了“文明帮帮码”数字服务平台,整合群众志愿服务团队、党员志愿者等。截至目前,杭州共有9965支志愿服务团队、近百万名志愿者入驻数字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今年,杭州还正式上线“民呼我为”数字平台,让老百姓呼声有着落。

6月13日,央广《新闻和报纸摘要》:

《浙江杭州传承红色基因 以数字赋能文明城市建设》

▼ 

央广网北京6月1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浙江杭州、广东深圳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并以数字赋能做强文明城市的智慧支撑,从硬约束到软环境双管齐下推动城市文明建设,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升。

杭州市首条“爱国主义教育公交专线”,串联起西湖边10个红色景点和展馆,每到一个站点,车内语音系统就会自动播报对应场馆的历史文化或红色故事。

游客:非常有教育意义,让我们旅游观光者体会到不一样的精神。

为了让居民享受更优质高效的志愿者服务,杭州市启用“文明帮帮码”数字服务平台,整合社区(村)文化、艺术、民生等群众志愿服务团队,发动党员志愿者、专业团队共同加入。截至今年4月底,共入驻志愿者99.64万人。今年,杭州还正式上线“民呼我为”数字平台,让老百姓的呼声有着落。

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钮俊:始终坚持数字赋能,加强文明城市的智慧支撑,努力把杭州打造成一座最有温情的善城。

光明日报

6月14日,光明日报:

《最美是杭州,打造最有温情的善城》

▼ 

记者 陆健 严红枫

短短数秒,48名志愿者根据路口信号灯变化,或横向围拢,或纵向一字排开,把最安全的通行空间留给成千上万的行人。今年“五一”假期的下午和晚上,西湖边的湖滨步行街“最美人墙”吸引了无数游客拍照打卡。因为善于迅速变换阵型,疏导巨大人流,杭州这道“最美人墙”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榜。

“最美人墙”是杭州文明城市的一个生动场景。唯城市更文明,人民才能更幸福。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与连续14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交相辉映,杭州把红色资源当作难得的精神财富,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打造一座最有温情的善城,让市民共享文明发展成果。

红巷薪火相传,文明弦歌不断

这是一条不平凡的小巷——1958年,毛泽东主席来到杭州市上城区小营巷视察卫生情况时赞许道。从此,小营巷成了全国爱国卫生的典范和楷模,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杭州精神文明建设的序曲。

从百米红巷开始,小营巷爱国卫生工作的外延和内涵不断拓展。专用车位标识、开放提前预约、资源统一调配……社区专门为子女探望父母时停车所准备的“孝心车位”如今推广全城。截至目前,有500多个小区建成2700多个“孝心车位”。一个个“孝心车位”,点亮一个个老人的家,成为城市文明一道美丽风景线。

随着城市发展水平日益提升、国际化步伐日渐加快,一个全新的概念——“社区文化家园”应运而生。2017年6月,杭州提出让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都能找到家门口的文化综合体,并明确目标:到2021年底,全市80%以上社区建成文化家园。

明桂社区“E家服务一条街”、馒头山邻里中心、骆家庄文化家园……一个个承载着市民文化梦想的社区文化家园蓬勃生长,从“盆景”变成“风景”。“社区文化家园是集教育功能、展示功能、文化精神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于一身的文化综合体,是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保障。”杭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周旭霞说。

城市有社区文化家园,农村则有文化礼堂,杭州率先为农民打造精神家园。淳安县中洲镇厦山村以其红色元素而远近闻名,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即坐落于此。村文化礼堂充分挖掘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讲述红军故事,追寻红色记忆,文化礼堂成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传承革命传统、接受文明洗礼、丰富心灵世界的“红色文化阵地”。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杭州精神文明建设以一个个有形阵地为载体,以无形文化滋润心田,让人们在参与中获得幸福,平等地照耀在每一个人身上。

赓续红色文化,勇立时代潮头

杭州环西湖的道路上,一辆辆鲜艳的红色爱国主题公交车穿梭在成荫绿树中。首条“爱国主义教育公交专线”自2019年推出,以“最美浙江人”展示馆(浙江展览馆)为起始点,专线串联起环湖10个红色景点和展馆,方便民众参观沿线红色教育基地。

耄耋老人和垂髫少儿在淞沪战役纪念碑前轻声交流;外国友人在岳王庙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壮怀激烈;少先队员们从西湖博物馆雀跃而出,红色火种生生不息。在串起来的红色景点中,前来瞻仰的人们带着这样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一份份史料、一件件文物,也是一把把钥匙,开启了去解读、去探寻、去追问历史逻辑和精神密码的大门。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是“红色专线”上的一个红色地标。“90后”陈列馆讲解员沈双汇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陈列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宪法精神,用踏实的行动,推动着我们伟大的祖国不断前行。”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副馆长王永翔说,从2018年至今,陈列馆累计接待观众126.6万人次,提供宣教讲解7200多场次,共组织宪法宣誓活动1740余批次,5.9万余人参加,线上各类活动参与人次达104.5万人次。

红色基因绘就城市精神,化为勇立潮头的不竭动力。今年以来,杭州在全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民呼我为”主题活动,上线“民呼我为”数字平台,推出了“十大平台听民意”“十大攻坚破难题”“十大关爱暖人心”“十大举措减负担”等系列举措,真正让老百姓的呼声有着落,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关键小事办实办好。

“最美”层出不穷,数字赋能加码

“最忆是杭州”,是文人的感喟;“人间天堂”,是民谚的赞美。杭州的故事集里还有家喻户晓的“最美”系列——“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道德模范孔胜东、韩凯、姚玉峰,时代楷模陈立群等。

模范来自身边,可信、可亲。从2013年开始,杭州每年举行“最美人物”、平民英雄、道德模范等一系列评选活动,到2020年年底,杭州先后涌现出了1位“时代楷模”、7名全国道德模范、17名省道德模范、150名市道德模范。杭州“最美现象”从一株株“盆景”发展成为一片引人入胜的“风景”,转化为良好的道德风尚。

“礼让”,是杭州人传递出的文明,让身处杭州的人深感温暖。目前,杭州市区主要道路上斑马线前的礼让率已经达到94%,公交车“礼让斑马线”率达到99%。

数字赋能文明实践,杭州启用“文明帮帮码”数字服务平台,建设云上实践中心15个,实践所223个,实践站3012个,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着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文明帮帮码”实时发布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倡导“随手做志愿”。“盲人看电影”“博士宣讲团理论宣讲”等品牌应运而生,共有9965支志愿服务团队,近百万名志愿者入驻数字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

杭州西湖区“文明大脑”装上智慧芯片,对299个文明实践阵地进行统一编码,每个阵地对应一个“实践码”。群众只要扫码,就可以了解该阵地的概况、设施和活动,并能扫码预约场地、预约活动,或直接参加活动。

“想要把一流人才留在云城,一方面是引进高能级的科创平台,另一方面是做到职住平衡,营造一流环境吸附高端人才。”杭州云城建设管理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说,云城规划居住用地的40%将作为人才多元化居住空间,高标准引入教育、医疗等资源。

经济日报

6月19日,经济日报:

《杭州文明创建插上数字“翅膀”》

▼ 

本报记者 黄 平

住在杭州上城区彭埠街道杨柳郡小区的方韵莲老人,听说家里人的医保费用可以打通,就琢磨着和老伴儿办个医保共济,“可眼下都是‘数智’办事,想找子女帮忙怕麻烦他们,想找社工又要去社区政务大厅……”

近日,方韵莲在家门口就完成了业务办理。小区新上线的“智慧家”便民服务平台,可“一键呼叫”实时视频连线社区,全程云导办、帮办、代办。方韵莲一键呼叫,社工小罗就在屏幕那端上线了:“您先点击屏幕上的‘浙里办’……”不到5分钟,方韵莲成功办理了业务。

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是杭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民呼我为”主题活动所释放的行动力。通过数字化改革,让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更好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为”的前提,是倾听呼声、读懂期待。通过整合优化12345热线、市民建议征集、我们圆桌会等线上线下民意渠道的“十大平台听民意”,完善民意直通车功能,让群众呼声一键直达党委、政府。通过数字化呈现民意热力图、民意热度榜、民意趋势预警分析,使之成为政府决策依据。

来源:政在解读   作者:   编辑:陈俊男
杭州是"最美现象"发源地,礼让斑马线、孝心车位、喇叭不乱鸣、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公交专线等文明实践品牌熠熠生辉,新时代文明实践全面推进,已连续4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