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手写表扬信里的“民呼我为”
杭州日报讯 近日,两位七旬老人分别手写了表扬信,专程送到本报记者手中。
在信息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用写信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意愿?是什么样的感情,让他们用一笔一画来描述?日前,记者探访了这两位老人,以及他们信中所写的社区和社区书记。
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也是大事
“兄弟,看在我的面子上,大家各退一步,把工程做完。”
“书记,既然你这么说了,我们就去做。”
这天上午,王马社区书记办公室里,两个大哥正在争执。他们是王马社区老旧小区改造中两个施工单位的负责人,因施工的先后次序争执起来。为了工程的顺利完成,王马社区党委书记俞红正从中调解。换位思考、摆事实、讲道理,这个“疙瘩”就这么被俞红三两下“解开了”。
“社区的事情太多太复杂了,尽可能做到来一件处理一件,不让事情积压,努力让居民满意而归。”得知记者来意,俞红就聊起了“表扬信”的事。
写信的是王马社区的75岁独居老人应卫东。日前,应卫东所住的楼道,三楼和四楼之间下水道堵塞,需要砸开三楼住户应卫东家卫生间的天花板才能疏通。这原本就是一件需要大家互相体谅、有些牺牲才能解决的事情。不巧的是,三楼与四楼素日就有一些龃龉,三楼不愿在自家天花板上“开个窟窿”。于是,四楼及五楼的居民,就没办法正常生活。
应卫东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近一周时间里,每天晚饭后,应卫东总能遇上社区“和事佬”傅润鑫和社工小王,上门来做说客。看着社工们一次次上门,应卫东有些动摇了。最终让他下定决心选择谅解和退让的,是王马社区党委书记俞红。那天,应卫东走进她的办公室,看到她办公桌上一堆的药,顿时就心软了。
“我们换位思考,如果您的浴室不能洗澡,您是不是也着急。邻里之间没有过不去的坎,大家都是一家人。”俞红不停地对他展开“情感攻势”,不到十分钟,应卫东就表态:“书记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一定配合社区工作。”
趁热打铁,傅润鑫和社工就带着工人上门了。管道疏通之后,应卫东家里的天花板也都修补好,恢复了原样,前后不超过半个月。
“俞书记带着生病的身体,双脚都生满了带状疱疹,走路都困难,却一直在协调我们的事情。协调成功后还送我水果。我非常感动。”在信中,应卫东真挚地说。
这,也许只是王马社区工作中的日常。但居民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实实在在影响幸福感的大事。
王马社区被全国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荣誉称号,“三治融合”城市基层治理“王马模式”落地生花,全国第一个楼道党支部也在这里诞生。
这样的社区是怎样“炼成的”?
“社区服务好居民,凝聚更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是个大家庭,需要大家一起来建设。”王马社区党委书记俞红的回答,道出了王马社区工作的核心,“应师傅的事情这么快速解决,得益于我们平时一点一滴的工作积累,得益于我们工作时,‘三治’之外,融入了‘情治’。老百姓的需求,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做到群众有事“叫得应”
也不简单
与王马社区不同的是,钱塘区的白杨街道江潮社区是一个新小区。社区党支部书记滑宝霞和她的同伴,同样被自己的居民表扬了。
在“表扬信”中,老党员黄荣根表达了他的心声:“千难万难,社区基层工作烦琐复杂最难。社区书记带领着社工们,了解居民所急,及时与大家沟通,为大家排忧解难……使群众有事‘叫得应’,做到‘有求必应’。”
群众有事如何“叫得应”?
“比如,我每天走过小区围墙外布置得很动人、很用心的一百五十米的法制长廊,我就会想起社区的工作,想起这些可爱的社工。”黄荣根说。
比如,去年年底有过一阵寒潮,小区里多处水管冻裂。滑宝霞得知很多居民晚上回来用不上水,焦急万分,她通过各种途径连夜找到消防队。第二天一早,居民们就正常用上了水。
比如,汇聚了两个小区的出入口、钱塘国际幼儿园大门以及两个小区停车位的江潮巷,是扎扎实实的“堵点”,尤其上班上学早高峰,巷子里必定水泄不通。因此,疏通“堵点”、有序停车的呼声非常高。在社区牵头下,市民、商铺、街道、公安一起开了几次现场协调会,终于让江潮巷的车流顺畅起来。
比如,小区缺少孩子们的游乐设施和老人的健身设施,社区联系了许多部门,连续三年投入建设健身设施,并不断完善起来。
比如,社区组织退休党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史学习教育,观看视频、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诵读党史经典等,形成了浓厚的党史学习氛围。
……
黄荣根说:“不是因为社区做了多大的事,但多年来一点一滴的小事,促使我写下这封信,我被他们感动,我必须要夸夸他们。”
“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滑宝霞认为,这些夸赞对她而言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她说,“民呼我为”是社区一直在做的,“‘民呼我为’是社区工作的灵魂”。正是在这种点滴的“呼”和“为”之间,建立起了良性互动和牢不可破的情义。
疫情期间,居民党员志愿者的付出,让滑宝霞深深地感动:“辖区居民真的很热心!当我们物资紧缺时,他们就自发地发动所有关系帮助筹集物资,怕社区人手不够,组成各种公益队伍,帮我们一起宣传、走访、巡逻……真心感谢他们!”
民呼我为,使城市从“善于倾听”走向“心手相印”“心灵感应”,从共议共建共享,走向同心同向同行,把更多的你、我、他变成更好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