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涂建敏:“扫码点餐”不能沦为“扫码侵权”
发布时间:2021-06-10 10:27:52

“扫码点餐”不能沦为“扫码侵权”!北京日报媒体客户端日前以“吃个饭,隐私全没了?”为题发布记者调查,乱象足以警示——强制“不扫码无点餐”几乎成普遍现象;后台设备可通过网上轻易低价定制,程序可据商家要求随意设置;后台操作服务一条龙,产业化,不仅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而且存在大量滥用、泄露、丢失风险隐患。

一些商家之所以热衷“扫码点餐”,醉翁之意显然不在“码”!扫码点餐为公众所关切,由此也可见一斑。现实生活中,尽管心存疑虑、持警惕态度的消费者不在少数,然而,却是防不胜防。从前述报道也不难看出,注册、扫码不仅成了时下的硬性门槛,甚至成为一个“坑”,一旦入了坑,不仅手机号、头像、昵称乃至菜品喜好、最近消费情况等被一键搞定,甚至哪怕更换了头像、昵称等,还是能被追踪,这让人不寒而栗。

“扫码点餐”绝不能成为过度索权重灾区!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个人信息采集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这本应是铁律。但很显然,不少餐饮经营者把这个“最少够用”必要性原则忘在了脑后。今年年初,杭州市江干区市场监管开展执法行动,就要求辖区涉嫌强制扫码点餐一律限期整改,对商家不法行为警而示之。此间,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曾专门发声,“扫码点餐”不应成为“单选题”——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也应看到,既往治理收效不佳,难点在于相关法规失之于笼统。有鉴于此,今年“3·15”期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下发《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信息;必须要逐项授权,取得消费者同意。今年3月,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更是明确规定,餐饮外卖类App(或小程序)只可收集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收货人姓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支付时间、支付金额、支付渠道等支付信息。此间,《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二审稿中也提出,点完餐消费结束之后,一旦消费者不在餐厅或者不再使用某个小程序了,相关方面也有后续责任把顾客点餐的信息删掉。

以立法为推进,我们必须切实肩负起个人信息保护重任:一方面,实现监管关口前移。以数字赋能,加大对采集类型、范围、边界的源头监管;另一方面,加大事后追责力度。以红黑榜等手段来划禁区、设底线,坚决遏制“扫码侵权”,回应公众关切。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编辑:陈俊男